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 第16章 刘禅崩,九州动 (求月票)

第16章 刘禅崩,九州动 (求月票)

    ——废太子。

    当听闻此事之时,朝堂众臣们竟出奇全都没有多说什么。

    这可是十分难得的!

    其实能落到这种下场也怪不得旁人。

    大汉当前的政治生态已经完全与前后两汉不同。

    虽然刘禅还是皇帝且手中还有实权,但更为细致的权利几乎都在臣子手中。

    这也和刘禅的性格有关。

    刘璿这个太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建立自己的根基。

    这是大汉当前政治生态所促成的结果。

    刘禅还是心软了。

    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且还已经废了太子位,他并没有去治刘璿的大罪。

    但这种事注定是徒劳的。

    刘谌可不是什么心软的角色,而顾易也绝对不会容忍大汉国内出现任何的风险。

    涉及皇权——

    刘璿的结局显然早已注定。

    哪怕现在刘禅还能护得住他,但只要刘禅崩殂,那他的结局就已经彻底注定。

    十月;

    刘禅正式下旨,立刘谌为储君。

    而刘禅似乎也变了。

    他就如同换了一个人一般,不再像当初那般沉迷于玩乐。

    虽然仍不干涉朝政。

    但亦是关注起了朝中的各种政事,并且还注重起了对于刘谌的教育,开始竭力为刘谌打造根基。

    这一次的大乱真的让刘禅开始醒悟了过来。

    无论如何

    他都绝不能让大汉在自己的手中出现问题。

    洛阳。

    对于这件事,顾易是不打算让顾氏参与其中的。

    让刘谌做太子他还算放心。

    别的不说,最起码以刘谌的性格,在面对外患的情况之下,他绝对可以镇压住朝中的一切。

    而张华钟会等人则是他最好的帮手。

    他无需让顾氏再参与其中。

    这是顾易早就已经有的想法!

    ——顾氏需要转型了!

    这也是他限制顾氏子弟的原因之一。

    顾氏当前与大汉皇室绑定太深!

    这确实可以让顾氏在汉庭之内持续辉煌,但这同样也代表着风险。

    没有永世的王朝。

    顾氏需要将与大汉皇室的绑定,转移到整个九州之上。

    这也是最为符合当前顾氏的发展道路之一。

    数代人的努力,已经让顾氏在整个九州有了惊人的根基。

    顾易如今就是要加固这一切。

    让整个九州上下的百姓都发自肺腑的相信一件事。

    那就是只要顾氏子弟出现于庙堂核心。

    那整个天下便会迎来盛世。

    彻底切断顾氏与单一一个王朝的绑定,反倒是与整个九州的兴衰绑定起来。

    这绝对是顾氏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当然,此事注定无比艰难。

    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才能彻底将这条路走通。

    好消息就是顾氏当前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局。

    顾琛的出现已经彻底让顾氏在根本上,摆脱了一朝臣子的表现。

    虽然这天下目前不会再出现第二个“十方征渡使”,但顾氏其实已经彻底摆脱了官职上的限制。

    就比如现在的顾烨。

    明明不是丞相,但在整个朝堂上的影响却要超过丞相。

    这就是顾氏与其他家族根本性的不同。

    朝堂上的震动并未对大汉民间造成什么影响。

    科举照例进行。

    相比于之前的科举,这一次对于算数科目的学子明显要更多了一些。

    毕竟早在上一次的科举之时。

    顾易便早已确定了算数将会直接被列入科举科目之中。

    但这一次众算数学子的成绩却依旧很差。

    不同于儒门经典。

    算数科目是需要创新的,顾易不可能将一切都划归到《九章算术》之中。

    而这一次他所出的考题便是应对时事。

    让学子们通过算数来改善当前对于土地规划一些问题。

    考生们成绩差也算是情理当中。

    但顾易却仍是不急,理科是需要一定天赋的,只要持续下去便总会出现对应的人才。

    届时整个九州便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已经改变了许多。

    其余的.

    只需要让时间慢慢发酵即可。

    真正让顾易关注的,其实还是四方的蛮夷。

    战事愈发频繁了。

    在经过数十年的正常天气后,四方蛮夷们所处的位置终是迎来了天灾。

    本就生产力严重不足的四方蛮夷,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时,只会比大汉更加绝望。

    他们只能发动对大汉的进攻。

    企图掠夺大汉来缓解危机。

    这种进攻与之前完全不同,在面对生死之时人的信念只会更加坚定,能够爆发出更为强盛的战斗力。

    也好在顾易早就在为此做着准备。

    面对这些部落的进攻与反叛,大汉的守军不会手足无措。

    但哪怕就是这样。

    就在延熙十七年,八月。

    大汉守军亦是迎来了首败。

    面对愈发疯狂的鲜卑、乌桓,局势终是有了大变。

    陆抗倒是还好。

    他不急不躁的性格在守城方面。

    并没有出现什么太大的差错,挡住了外敌的进攻。

    但文钦则不同。

    面对鲜卑的持续进攻,他终是被彻底激怒,中了敌人的诱敌之计,惨遭大败,亡于阵前。

    ——局势顿变!

    原本还十分平静的天下顿时便激荡了起来。

    对于这个消息。

    百姓们本能的以为这就是天方夜谭。

    汉军怎么会败给蛮夷呢?

    常年的强盛,已经让太多太多人失去了原本的敬畏之心。

    甭说天下各地其他州郡的百姓。

    甚至就连幽州百姓对于蛮夷们的态度也与以往有了根本的不同。

    但事情却还不止如此。

    面对频繁的天灾,匈奴、羌人等蛮夷亦是渐渐生出异心。

    但他们却又与鲜卑、乌桓不同。

    他们先是向大汉提出了自己要求,想让大汉出手帮助他们渡过此次的天灾。

    简单而言,便是提高他们的待遇。

    他们需要土地需要粮食。

    连续的天灾终是打破了数十年来的平衡。

    这种要求对于大汉而言已经与宣战没有什么区别。

    无论是朝堂诸臣也好;亦或是大汉百姓们也罢,都不可能答应这种要求。

    毕竟在大汉面对天灾之时这群蛮夷烨没有帮助大汉。

    而且——

    大汉这才刚刚渡过天灾多久?

    顾易虽然再次改革了生产农具,大大提高了大汉的生产力。

    但大汉衰弱的根本原因是人口上的衰减!

    而且再次提高对于蛮夷们的态度,一定会让大汉百姓心向蛮夷。

    这是大汉不可承受之重!

    虽然在这些蛮夷之中亦是有部落更加亲近大汉一些。

    但这些人终究只是少数。

    在大势所趋之下——

    这场战争,虽迟但到!

    顾易本想要直接离开洛阳前往幽州。

    但或许真是天意。

    刘禅的身体就在这种情况之下,竟然又出现了问题。

    这让本就已经有些人心浮躁的朝堂。

    再次出现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顾易根本就无法离开洛阳。

    不得已,他只能先将文鸯派往幽州,借此来稳住幽州当前的局势。

    刘禅的身体确实是出现了问题。

    现实往往就是如此。

    ——人往往在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失去另一些东西。

    这或许就是刘禅会如此的根本原因。

    虽然他免去了原本历史之中各方局势所引发的忧虑。

    但相比于原本历史,刘禅则更加贪于享乐。

    他的体重远远超过常人。

    甚至就算放到现代而言都算是不健康的体重。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身体出现问题确实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对于当前的大汉而言,绝对不算是一件好消息。

    北宫。

    整个北宫之中气氛无比沉重。

    顾烨、张华、刘谌等人站在殿内,看着床榻上的刘禅,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担忧。

    待太医检查好刘禅的身体,缓缓走出来。

    刘谌连忙迎上前去,急切的问道:“先生.父皇的身体。”

    “回殿下。”

    太医丝毫都不犹豫,直接便跪了下去,一脸哀痛之色:“陛下脉象虚弱,怕是已在朝夕之间。”

    一瞬间,刘谌的身体猛地便是一颤。

    下意识的就抓紧了太医的胳膊,想让太医赶紧救救刘禅。

    可面对这般状况,太医们又能如何?

    刘禅已经不在年轻了。

    他的年纪,身体都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限。

    顾易此时的表情也是有些难看,万万没料到竟然会出现这种变化。

    但面对现实,他也只能选择接受。

    没有半点的犹豫。

    顾易立刻操控着顾烨看向了张华,认真说道:“茂先,你立刻召集群臣。”

    张华的表情同样也很严肃。

    先是看了刘谌一眼,随后这才点了点头,走了出去。

    当群臣被张华召集来北宫之时,所有人便都已经猜出了什么,脸上立刻就露出了浓浓的悲伤之情。

    没有人希望刘禅出问题!

    纵观古今,刘禅可以说是对待臣子们最为宽容的皇帝了。

    在他麾下做官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压力。

    这种性格的天子是多少人做梦都不敢想的。

    可如今.

    这种仁善的天子竟然要崩殂了。

    他们又岂能不伤心?

    滴滴的泪水不断从刘谌眼神之中滑落,他还想让太医救刘禅,但得到的回答却完全一样。

    哪怕再怎么不愿接受,他也不得不面对这种现实。

    时间缓缓流去。

    眼看就要已经到了天明的时候。

    就在这时,刘禅终是醒了过来,刚一睁眼便看到了守在眼前的刘谌与顾烨。

    看着两人面上那浓郁得化不开的悲戚之色,刘禅微微一怔,旋即反应过来,瞬间洞悉自身状况,竟突兀地轻笑一声,问道:

    “朕,怕是大限将至了吧?”

    “父皇!”刘谌满脸悲恸,声音都带上了几分哽咽,忙不迭开口,“儿臣这便去宣太医,父皇洪福齐天,定会安然无恙、万寿无疆!”

    言罢,他转身便要高声呼喊太医。

    但刘禅却抬起手,轻轻拦住了他,声音虽已微弱,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不必了,朕自己的身子,朕心里有数。”

    此刻,他的神情无比坦然。

    其实刘禅一直以来都对死亡心怀恐惧,就连他自己都未曾料到,当真直面这生死关头,整个人竟能如此从容。

    刘谌一愣,眼中满是不舍与哀伤,“扑通”一声,直直地跪在了地上。

    “昭德……”刘禅并未理会跪地的刘谌,而是朝着顾烨摆了摆手,示意他去宣群臣进宫。

    顾烨眼眶泛红,满脸悲戚地快步走了出去。

    不多时,群臣鱼贯而入,每个人脸上都笼罩着深深的悲痛。

    刘禅静静地扫视着众人,待众人纷纷跪地后,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几分虚弱,却在这寂静的殿内清晰地传进了每个人的耳中:

    “朕这一生,本无甚大志向。”

    “起初,甚至连当皇帝的念头都没有,只盼能安安稳稳地度过此生。”

    “却不想,竟一路走到了今日。”

    众人听闻,哀伤之色愈发浓重。

    这便是刘禅的独特魅力!

    他无需刻意作为,只需端坐于龙椅之上,便是众臣心中最理想的君主模样。

    刘禅面容平静,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似是在回溯人生的各个阶段。

    忽而,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浅笑,转瞬,又眉头轻皱,浮现出痛苦之色。

    泪水悄然滑落,他再度看向众人,语气带着无尽的感慨与自责:“朕,有负先帝与尚父的殷切期望。”

    “多年来毫无建树,只知贪图享乐,实在无颜到九泉之下与先帝和尚父相见。”

    “朕也不敢奢望后世能留美名……”

    “只望诸位爱卿能够辅佐太子,继续守护我大汉江山社稷。”

    说着,刘禅缓缓将目光转向顾烨:“昭德……”

    “朕至今仍记得,当年先帝驾崩前,一心盼着尚父到来的情景。”

    “先帝深知朕的才能……一直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直至见到尚父,才安然离去。”

    “朕糊涂了一辈子,临死之际,绝不能再糊涂。”

    “如今天下动荡不安,若是太子难当大任……”

    刘禅目光扫向刘谌,语气愈发凝重,“昭德,你可另行择贤而立!”

    一时间,殿内鸦雀无声。

    仿若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彻底的死寂!

    此时此刻宛若当年的那一幕重现!

    刘备当初将刘禅托付给了顾琛。

    而如今,刘禅再次将刘谌托付给了顾烨。

    但两者之间的意思却完全不同。

    顾琛的功勋是所有人都无法掩盖的,甚至就连刘备这个皇帝都比不过顾琛。

    但顾烨终是不同。

    这种信任,甚至要超过托孤。

    但对此众臣却又莫名觉着无比合理。

    这才符合刘禅的性格!

    顾易并未多说什么,只是放任顾烨朝着刘禅深深的叩拜了下去。

    而刘谌从始至终也从未说过什么。

    殿内悲伤的气氛愈发浓郁。

    在说完此事之后,刘禅似乎是打开了什么心结一般,又开始回忆了起来。

    他感叹着自己的幸运;

    回忆着这些年来一个接着一个离他而去的大臣。

    时间缓缓流去

    他的声音也是愈发的虚弱。

    随着第一缕阳光划破天际,照进殿内。

    刘禅的话音忽然一顿——

    他竟突然坐了起来,直直的看着眼前的阳光,似乎是看到了什么一般,激动的开口:

    “尚父.您来接我了吗?”

    刘禅泪如雨下。

    就如同一个小孩子看到了能让自己安心的大人一般,没有半点皇帝的威仪。

    他还在说着什么.

    但声音实在太小,完全被殿内阵阵的哭声所覆盖。

    ——阳光愈发耀眼。

    就在那一缕阳光完全照亮了他身体的瞬间。

    他整个人忽然便重新倒了下去,呼吸亦是渐渐停了下来,表情停留在了那满是笑容的刹那。

    “父皇!!!”

    “陛下!!!”

    刘谌与顾烨二人几乎同时开口。

    而这阵阵的哭声。

    也在这一瞬间,直接达到了顶峰。

    延熙十八年,三月戊戌日;

    ——刘禅崩于洛阳北宫,享年六十五岁。

    谥为仁;

    乃为大汉孝仁皇帝。

    太子刘谌继位,改元“乾极”。

    这注定是一件足以影响到整个大汉的大事。

    刘禅这个人。

    虽然在大汉各项制度的制定当中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听劝。

    他这些年来还是对百姓做了不少的善事的。

    这也是大汉历代先君留下来的惯例之一,刘禅自是会遵守。

    对于百姓们而言——

    刘禅绝对算的上是一个明君。

    毕竟他从来都没做过,霍霍百姓们的事。

    当听闻刘禅崩殂的消息之时,所造成的影响丝毫都不下于昔年大汉时的任何一位明君。

    ——举国悲痛!

    说的就是如今的大汉。

    这种情况更是大大影响到了边疆的战事。

    并不是幽州。

    幽州的情况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

    文鸯的勇猛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尤其是在顶着杀父之仇的情况之下,他的战斗力更是发挥到了极限。

    刚刚赶赴幽州。

    他立刻便逆转了幽州的局势,将杀入幽州的鲜卑军给杀了回去。

    此事影响的主要还是匈奴及羌人的情况。

    他们对于大汉原本还有一些顾忌,面对大汉强硬的态度并未选择直接反叛。

    ——但如今不同了。

    刘禅在这种关键的时候逝去。

    不仅仅影响到了大汉,同样让这些人更加有了自信。

    当有人提出此乃上天要惩罚大汉之后。

    这一战终是彻底开启!

    就在延熙十八年,七月;

    匈奴、羌人相继开启了对大汉的进攻,九州国丧未止战乱再起。

    局势顿时便严峻了起来。

    就在这种情况下,登基大典的筹办只能潦草一些。

    刘谌必须要在这种时候快速登基,稳住人心。

    顾易给刘谌的安排十分妥当。

    于洛水之畔行登基之举。

    哪怕这所谓的大典要简陋很多,但对于百姓们能够带来的影响却要远超以往!

    刚刚登基,刘谌便已经表现出了与刘禅完全不同的性格。

    他并不会去做刘禅那种吉祥物皇帝。

    ——他是真正的帝王!

    但刘谌又与刘璿的膨胀不同,他会听从臣子们的建议,不会那样的目中无人。

    他甚至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动。

    这就是刘谌的不凡。

    他可以说是完美继承了刘备与刘禅两人的优点。

    对于手下这些十分有才能的大臣,他给予了很大程度的信任,并未去更改大汉当前的制度。

    同时间,他更是听从大臣的建议施恩于民。

    相继于洛阳京畿等地赏赐民爵位。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整个大汉的局势迅速便稳定了下来。

    刘禅死亡所带来的阴霾.

    终是渐渐退去。

    而刘谌也正如顾易所想一般,在稳定了局面之后立刻便出手解决掉了刘璿。

    只不过这种事实在太小。

    根本就无人在意。

    甚至就连顾易都不在乎这点小事。

    于他而言。

    当局势已经逐渐稳定的那一刻起,他便已经要离开洛阳了。

    北宫。

    刘谌看着手中的奏疏,脸上也是闪过了一丝不舍。

    “昭德当真心意已决?”

    他看向了眼前的顾烨。

    其实刘谌是想亲自出征的,但当他继承皇位的那一刻起便已经不能再任性下去了。

    “陛下可还记着昔年臣问陛下的那个问题?”

    顾易丝毫都不犹豫,操控着顾烨问道。

    闻言,刘谌愣了一下。

    旋即这才反应过来,脸上立刻便闪过立刻惊讶之色:“昭德早已想到了今日?”

    “不错。”

    这一次,顾易并未否认,直接点了点头道:“臣相信祖父的判断。”

    刘谌也是微微点了点头,感叹道:“昭烈公确乃万世难寻之人。”

    说着,他又是轻轻叹了口气:“只可惜啊.朕如今已为天子,难同昭德共伐不臣。”

    “昭德。”

    “你我二人虽名为君臣,但实则不然。”

    “昔年昭武皇帝便有言在先。”

    “我刘氏之鼎,当刻顾氏之名。”

    “朕还记着此誓。”

    刘谌的表情愈发严肃,缓缓起身走到了顾烨的面前:“朕虽不能与昭德同行。”

    “但朕还是那句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昭德只管征战厮杀,朕绝不会让朝内出现任何问题!”.

    ——————

    “延熙十八年三月戊戌,帝崩于洛阳北宫。

    帝讳禅,绍承大统凡四十余载,未尝亲执干戈以征不庭,然能尽托国柄于贤辅,垂衣裳而治。

    凡政令刑赏,悉委重臣,使海内晏然,黎庶安堵。

    百姓仰其德化,咸称仁主。

    及崩,洛阳罢市巷哭,京畿父老遥祭于道。

    礼官议谥,以柔质慈民曰孝,惠爱忘劳曰仁,乃谥孝仁皇帝,葬惠陵。”

    ——《炎汉书.孝仁本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