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317章 买救国公债

第317章 买救国公债

    到了8月13日,淞沪战争正式打响,沪市立即陷入炮火连天当中,这一次租界也不再安全,天空经常有战机掠过,还时不时一颗炸弹投下。

    鉴于形势如此,洋人也纷纷开始撤侨,一些妇孺老少纷纷撤出沪市,香港迎来一波‘人口福利’。

    德辅道,平安银行大厦。

    陈光良通过电话,和沪市平安银行高层夏高翔等人,取得联系。

    “嗯后续沪市的物价必然上涨,通货膨胀利害,我建议你们联合新丰纺织、维他奶等关联企业,讨论用‘现金’加‘实物津贴’的方式,实行分级来给所有员工发工资和福利。此举,不仅有利于我们改善我们员工的生活,也有利于抑制沪市通货膨胀的功效。”

    简单来说,陈光良在沪有将近6000名员工,接下来会是以‘法币’、‘米、油、煤’等物资组合的方式,来发放工资。

    夏高翔在电话里当即说道:“好,我马上组织大家讨论,多谢老板关心大家。”

    陈光良回道:“嗯,保证好大家在沪的生活,我才放心。”

    挂完电话,陈光良揉一揉大脑。

    幸亏,事先平安银行在租界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包括100万法币的大米(未贬值的法币),以及煤炭、盐、糖、肥皂等日用品。

    这样一来,‘陈氏企业’的近6000名员工,接下来将获得薪水+实物津贴的良好福利。6000名员工的背后,又是6000个家庭,这将大大的造福沪市人民,毕竟这6000个家庭也不需要去外面抢购物资,变相的抑制了沪市的通货膨胀。

    “老板,您约见太古洋行老板的时间到了!”

    一名助理提醒陈光良。

    “好,我马上去”

    此时,陈光良已经习惯在香港办公,通过这里,遥控掌握着全国的事业。

    当然不像后世那么方便,也全靠‘家臣们’的忠心和能力。

    不一会,陈光良来到太古洋行总部,见到了施约克。

    两家也算不打不相识,之后还合作过一次——陈光良租船给太古洋行,两艘次新船一年时间。

    此时施约克感叹的说道:“华夏再次遭受战火,我们太古航运也是损失不菲,倒是听说陈先生提前卖掉航运公司,避免了损失。”

    这个人太有前瞻性了。

    陈光良马上说道:“那只是个意外,因为交通总长和我不对付,处处针对环球航运,我才卖掉航运资产的。”

    施约克一听,倒也没有怀疑,询问道:“陈先生这次来的目的是?”

    陈光良随即说道:“我在香港还有四艘船,后续想进出沪市租界,运送一些物资。所以,我想让着四艘船挂英国旗,以太古航运的名义经营。”

    其实,挂意大利的旗帜最好,但一时间他也找不到合适的。

    施约克说道:“那就得必须是英国籍船长,否则根本瞒不过日本人。另外,陈先生也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趁火打劫啊!

    “请讲”

    施约克眼睛一转,说道:“我知道,招商局撤回一批船到香港,我想他们很难再继续经营下去,希望从他们手中购入一批船,麻烦陈先生当过说客。”

    陈光良有些意外,居然是这个事情。

    如今招商局的总经理是蔡增基,此次战争一开,招商局的一部分船在长江中上游,一部分船则去堵住镇江等长江狭窄段,以阻挡日本海军进犯;招商局还有不少大船,纷纷来到香港避难,避免被日本人给截获。

    幸亏当年陈光良力主将招商局的沿海和远洋的船舶,统统装上无线电波,这一次大量的优质船纷纷收到消息,来到香港避难。

    “这个事情,我只能代为传达,毕竟我现在不是招商局的总经理。”

    “这是自然”

    随后,话题重回陈光良的4艘5000吨船只,悬挂英国旗和太古洋行名义航线的问题。

    施约克也是比较惊讶,陈光良居然还有如此航运实力。

    以太古航运的名义经营,自然要缴纳一笔费用,不过比起运输物资给抗战区,这点保护费又算不上什么。

    第二天,陈光良便和来香港避难的招商局总经理蔡增基,进行会面。

    “蔡先生,招商局此次来港避难的船只,一共有多少?”

    蔡增基是南鲸政府的官员,曾经是铁路局的司长,但面对陈光良这样的‘招商局总经理’前辈,自然也不会摆什么架子。

    更何况,如今蔡增基来港避难,似乎没有打算回大陆的想法。

    蔡增基如实说道:“四艘3000多吨的次新船、两艘5000吨的次新船,还有四艘3000多吨的新船。陈先生,现在日军已经封锁了华夏沿海,而长江口也被沉船堵塞,这批船只能在香港的港口停留。”

    他明白,招商局有现在的发展,全靠陈光良当年的功劳。

    他接手招商局时,招商局的债务已经很低,而且还增购了一大批的次新船、新船。

    陈光良询问道:“这些船,你打算如何处理?”

    他无意干涉招商局的事情,但代人询问一下没问题。

    蔡增基为难的说道:“就是不知道战局如何发展,如果在沪市能击退日本,这些船自然是要继续经营的。只不过日本宣称三个月灭亡华夏,我也担心局势朝着坏的方向发展,后期的这些船,也只能在香港处理掉。”

    陈光良思索一下,便说道:“招商局最好能在香港组建一支船队,后期能开辟香港至安南海防的航运线路,当然挂洋人的旗帜最好;另外,香港至欧洲、北美的航线能不能经营.另外一方面,四艘新船确实价值不菲,我建议后期可以出售掉,最大限度的保护国有资产。”

    十艘船,总吨位3.5万吨,这可是招商局远洋船的核心资产啊!

    幸亏是保住了!

    蔡增基点点头,说道:“陈先生的建议,我会认真思考的。现在毕竟沪市的战争还在继续,不宜过早决定。”

    陈光良最后补充道:“太古航运对招商局的船只很有兴趣,后续如果有需要,蔡先生不妨去联络一下。”

    “好的,多谢陈先生给招商局找了一个出路。”

    “无妨,抗战人人有责,我虽然在香港,也定然会出力。”

    蔡增基相信陈光良的话,因为陈光良属于对日本的‘鹰派’,言论向来是批评日本,甚至在商战上还打败过日本几次。

    据报纸报道:

    在8月23日午后1时,在沪市公共租界,江西路附近,“有一炸弹自天空落在美国海军堆栈屋上,直穿三层楼至底层”,“又有一弹落在南京路,直坠先施公司三层阳台上,当即爆发,永安与先施两公司及邻近各商店大受损伤,管理红绿灯及指挥交通之巡捕及两公司顾客,与来往之中外人士,被炸死伤者达七百以上”。

    28日下午2时许,在沪市南站,“敌机十二架,在南站附近共投炸弹八枚,该站站台、天桥及水塔、车房被炸毁,同时在站台候车离沪难民均罹于难,死伤达六七百人。死者倒卧一地,伤者转侧呼号,残肢头颅,触目皆是,血流成渠,泥土尽赤,景象之惨,无以复加。”“二十八日南站的大轰炸,难民死七百人,伤不计其数。

    31日,在杨行汽车站候车离沪的难民伤兵二百余人,全数炸死。”

    8月24日,《救亡日报》报道说:记者有一个亲戚,是八月二十三日逃出来的。他以为这次战争跟“一·二八”差不多,所以,当一条街都搬光了,他仍与二袋白米共存亡。但是,枪声却一天天紧了,他很后悔,但已经晚了。二十二日晚上九点左右,他们的楼前窗外一片通红,他们以为是隔壁火烧了,连忙从屋子里逃了出来,躲到弄堂里去,他们抖索着从弄堂门向外望,那斜对面的祥裕里房子已经是火光冲天了。对亲身经历的恐怖,他叙述道:飞机的轰炸,使四外奔逃的群众,接二连三地倒下。一个中年男子,背部被炸出茶杯大小的窟窿,红得发紫的血不断地从那涌出来,当他倒下的时候,他还用左手从上身口袋里摸出一块手帕来,反手过去掩护自己的伤口,这个动作只做到一半,他的呼吸便停止了。我正预备代他发出求救的呼声,另一个更惨的情状夺取了我的视线,一个守白衣黑裤的妇人,右臂虽被炸去,却还乱哭乱嚷的向西奔跑,等到她听到路旁的人说她炸断手臂的时候,仅仅“回首一顾”,便不声下响地倒了下来。街道中,汽车和人力车部都在运送着鲜血满身的男女,其中有一辆人力车上,一位穿着黑拷绸短衫裤的老年人,双手抚着他被炸破的头颅,疯狂似的叫喊着。在他的两膝间,还僵卧着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子。

    8月28日沪市火车南站被炸后,一名被炸伤的幼儿在剧痛和惊骇中嚎啕大哭的惨状被日军炸死的沪市市民沪市人民争先恐后逃离家乡,痛苦悲怆,流亡他方日军入侵沪市,大批难民从虹口、闸北地区经外白渡桥逃入租界。

    沪市,平安银行大厦。

    这座大厦,目前成为‘商住大楼’,从8月13日开始,陆续有平安银行中高级职员携家人入住。用陈光良的话来说,就是最大限度的增加沪市居住面积,同时也增加企业人才的凝聚力。

    当然,一二层依旧是平安银行的办公区,地下室则是保险库。

    此时在会议室,由夏高翔主持了一场管理层会议。

    “老板从香港发来电报,希望平安银行能一次性购入200万的救国公债,不必开股东会议,由他拍板说了算。”

    有高层说道:“200万是不是太多了,平安银行毕竟投资和贷款占比很大,100万是不是更合理,也能表现出我们的爱国之心。”

    这是实事求是的言论,而非不爱国。

    这时候,叶熙明说道:“大家都知道,平安银行在事先储备了大量的物资,还投资了300万的物业和机械设备。物资,我们不是免费供应旗下职员和关联企业,都是以微弱的利润,去抵消职员的薪水或津贴,亦或者卖给关联企业。这部分是不会亏钱,且还有微利。而如今租界成为大家的安全地,我们投资的物业,租金大涨;我们投资的纺织等机械设备,也会在明年增长.这些投资,都有着很好的收益。所以拿出200万购入救国公债,并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在考虑平安银行自身的资产情况,老板最大限度的支持抗战。”

    众人马上鼓掌,自然是为老板而鼓掌,虽然今天不在。

    夏高翔说道:“不错,我们最大限度的支援抗战,200万也能获得一块牌匾,这是莫大的荣誉。”

    为推进公债募集,国民政府配套出台《购募救国公债奖励条例》,规定个人承购债额在1万元以上,即可颁给勋章;团体承购债额在200万元以上者,即明令褒奖并颁给匾额。

    很显然,陈光良要的就是牌匾和明令褒奖。

    200万确实算一笔巨款,有的一个省份额也才500~1000万(总发行5亿)。

    但陈光良决定捐出巨款,自然也是考虑平安银行接下来几年要赚不少钱,干脆大方一点,让国民政府给予奖章。

    接下来,叶熙明还说道:“我们囤积的物资,接下来以‘薪水’‘津贴’的方式,进行处理掉。即可以给予员工福利,又能抑制沪市的通货膨胀。另外,老板传来消息,他在香港已经组建了一支挂洋人旗帜的船队,以后可以为沪市采购物资。”

    众人纷纷露出高兴的笑容。

    如今的沪市,四周正处于战争状态,物价各方面都在暴涨。例如猪肉,由于运输不便,已经从1角4分一斤,涨到4角一斤。

    而平安银行和新丰纺织等企业,可以组建一个团体,集中采购物资,这样就有五六千人职员和工人受益。

    此时沪市的大米,已经涨价到14元多每石,目前涨幅在两三成的样子。

    最后,夏高翔还说道:“如今沪市灾民众多,老板也传来话,希望平安银行能充分发挥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在赈灾和捐助上多多贡献。所以,我们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调剂物资、提供帮助等活动。”

    张树年马上说道:“我愿意担任这个机构的负责人”

    夏高翔点点头,说道:“我们有物资,你尽管放心去做。”

    “好”

    200万的公债,只是支援国家层面的行为;而对于民间救灾,平安银行也要行动起来。

    此次陈光良不在沪市,但也要遥控指挥这方面的行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