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60年代:签到万物,悠闲生活 > 第620章 新的任务

第620章 新的任务

    厂区的大门庄严肃穆,“龙腾机械厂”几个大字,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醒目。

    厂内,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乐章,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厂房里穿梭,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天,厂长李向明刚刚从上级主管部门开会归来。他的步伐坚定有力,眼神中透着沉稳与自信。

    回到办公室,他放下手中的文件,坐在那略显陈旧却十分整洁的办公桌后,陷入了沉思。

    “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任务……”

    李向明轻声呢喃,脑海中不断回想着会议上领导强调的话语。

    在那个集体经济的时代,每一个任务都是为了让国家的农业发展迈向新的台阶,意义非同寻常。

    “厂长,听说来了新的生产任务?”

    负责生产调度的大刘轻轻敲敲门,走进办公室,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好奇。

    李向明抬起头,微微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缓缓说道:

    “不错,上级部门下达了为农业生产制造一批新型农机的任务。

    就拿联合收割机来说,要适应不同地形,像山区的梯田、平原的大片农田,还有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模式,要做到收割高效、损失小。

    这对咱们厂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大刘的脸上露出几分担忧,但更多的是跃跃欲试的光芒,

    “厂长,咱厂的技术和设备,能完成任务吗?”

    李向明微微一笑,站起身来,走到大刘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是上级对我们的信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这就把各科室和车间的骨干召集起来,一起商讨方案。”

    不一会儿,会议室里便坐满了人。技术骨干赵工经验丰富,工艺能手钱师傅踏实专注,还有各车间的负责人,他们个个神情严肃,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

    李向明站在会议室前方,目光坚定地扫视一圈,声音洪亮有力:

    “同志们,今天把我厂的技术骨干和各车间负责人聚在这里,是要传达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上级给我们下达了生产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要求,这不仅关乎咱厂的未来发展,更涉及到全国农业生产的大事!”

    众人纷纷点头,表情凝重。

    李向明接着说道:

    “就拿联合收割机来说,设计上必须考虑不同地形。山区的地块破碎,收割机需要有更好的机动性和通过性;平原地势平坦,机器则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收割宽度。

    在工艺方面,钱师傅,你带领工艺室的人,要结合现有设备,优化生产工艺。

    咱们是集体经济,每一步都得算好,材料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浪费。”

    钱师傅立马回应:“厂长,您放心,我们一定好好研究,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到最好。”

    “生产车间这边,务必按照新的工艺要求,调整生产计划。

    各班组要紧密配合,保证生产进度和质量。

    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问题,因为这是关系到国家农业生产的大事。”

    李向明目光灼灼,紧紧盯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各车间负责人纷纷表示:“厂长,您就放心吧,我们车间全体工人一定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散会后,赵工召集技术组的同事们,来到设计室。他将桌上的设计图纸铺开,神情严肃地说:

    “同志们,这次设计联合收割机,任务艰巨。我们要实地去农村考察,不同地区土壤、农作物的情况差异很大,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年轻的技术员小陈有些疑惑:

    “赵工,咱们过去都是在厂里搞设计,这实地考察能有多少用?”

    赵工看向小陈,语重心长地说:

    “小陈啊,你还是年轻,咱们这是给农民兄弟造机器,不同地形、不同农作物,对机器的要求各不相同。

    比如山区的梯田,机器的重心、轮距都得重新设计。”

    在技术组紧锣密鼓地准备实地考察时,钱师傅也没闲着。

    他带着工艺室的人,一头扎进厂房。他仔细查看每一个生产环节,嘴里不停地念叨:“这些零件,用现有工艺切割,精度可能不够,得想办法改进设备,提高切割技术,符合联合收割机的精度要求。”

    在生产车间,各车间的工人师傅们也开始行动起来。大车间的陈师傅站在机床前,对着工友们说道:

    “同志们,咱们这次的任务可不简单,这是新型联合收割机的部件,关系到整个厂甚至国家的农业生产,咱们一定要拿出最高的标准来生产。”

    一时间,龙腾机械厂内热火朝天,每个人都在为完成这项重大任务全力以赴。

    但是面对这个意义重大却又困难重重的全新任务,龙腾机械厂的技术团队遭遇了一系列棘手的难题。

    首要的难关便是对不同地区农作物特点和地形条件的认知严重不足。

    团队成员们虽有着精湛的机械制造技术,可面对复杂多样的农业实际状况,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这使得他们在设计联合收割机的过程中,犹如在黑暗中摸索,难以精准确定最佳的收割方案。

    李向明深知,若不能妥善解决这个基础性问题,后续的生产工作必将陷入困境。

    于是,他果断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亲自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去获取最真实、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

    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李向明带领着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踏上了前往农村的征程。

    他们的身影穿梭在乡间的小道上,微风中夹杂着泥土和庄稼的芬芳。

    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径直走向田间地头。此时,田间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正忙碌地劳作着。

    李向明微笑着,主动走向一位正在弯腰劳作的大叔,态度亲切地开口道:

    “同志,打扰您一下。

    我们是从城里机械厂来的,最近接到一个重要任务,要设计制造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可我们在农作物这方面了解得还不够,想跟您取取经,您看方便吗?”

    大叔停下手中的活,抬起头,憨厚地笑了笑,露出一口大白牙,回应道:

    “行啊,你们是来做实事的,我肯定知无不言。咱这儿啊,主要种的是小麦,但不同地块土质不一样,小麦长得也有差别。像那边地势高的地,小麦长得壮实些,底下这块地稍微有点涝,小麦就稍微差点。”说着,大叔指了指不远处的两块地。

    李向明认真地听着,还不时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

    这时,技术人员老吴接着问道:“大叔,那您这儿的的地形对收割有多大影响啊?”

    大叔想了想,说道:“影响可不小。这地势有高有低,有的地方机器走起来都费劲,收割的时候得多费好大劲。而且有时候收割机掉头都困难,那些边角的地就不好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技术人员们分成几个小组,分散到不同的田块进行实地考察。

    他们拿着测量工具,仔细测量不同地块的坡度、长度、宽度等数据,观察农作物的株距、行距以及成熟度等特征。

    与此同时,李向明还积极联系当地的农业专家,请他们前来指导。

    不久后,农业专家们便如期而至。

    一行人来到田间,农业专家们熟练地穿梭在庄稼之间,仔细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时不时地停下来,用手捻一捻麦粒,感受其饱满度,用鼻子嗅一嗅,判断其成熟度。

    在一片田地的田埂上,农业专家认真地分析道:

    “这里的农作物生长情况比较复杂,不同年份、不同气候都会对农作物产生影响。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小麦一般在每年的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成熟,但今年的气候有些多变,成熟期可能会提前两三天。

    而且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差异较大,你们设计收割机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确保收割效率和质量。”

    技术团队成员认真地聆听着专家的每一句话,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专家都一一耐心解答。

    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和与专家的深入交流,他们收集了大量关于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的实际数据。

    回到机械厂后,技术人员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他们围坐在会议室的长桌旁,将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一一摊开,大家围在周围,神情专注地分析讨论。

    老吴皱着眉头,指着本子上的数据说道:

    “从这些数据来看,不同地形的收割难度差异很大,尤其是坡度较大的地方,对收割机的稳定性和悬挂系统要求很高。”

    另一位技术人员老杨也说道:“没错,而且农作物的成熟度不一致,这就需要收割机能够精准地识别和切割,避免粮食损失。”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讨论,技术人员们终于有了明确的方向。

    接下来的日子里,技术团队的成员们日夜奋战,对联合收割机的设计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

    他们反复调整收割机的切割装置,确保能够在不同作物成熟度下精准切割;优化行走装置,使其在山地、坡地等复杂地形上也能稳定行驶;改进输送和收集系统,最大程度地减少粮食损失。

    每一次修改后,技术人员们都会模拟各种实际场景进行测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细节。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在设计过程中,李向明也时常来到技术办公室,与设计人员们一起探讨问题。

    看到他们专注而努力的样子,李向明感到很欣慰,他鼓励大家说:

    “同志们,我们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费。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设计出令农民同志满意的联合收割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