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隆万盛世 > 1386开发西部

1386开发西部

    在一阵轰笑中,魏广德才确定了,这个时代的大明权贵们,还真把鸦片当做春药在使用。

    魏广德回到府中,进门张吉就禀报说张太医已经在花厅等候了。

    魏广德一拍额头,这才想起,今早出门时还吩咐张吉,通知张太医散衙后过来,他有话问。

    今天在内阁忙了一天,倒是把这个事儿给忘记了。

    左右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今日见就见了,明日还得和太医院医正再见上一面。

    “派人过去说一声,就说我换了便服就过去见他。”

    魏广德只是说了句,就加快脚步去了后院。

    进入后院,得到消息的徐江兰已经迎了过来,伺候魏广德换下官服穿上便装,就说道:“张太医在府里,刚给家里人都看了看,都没什么大碍,只是给我开了付补气血的方子。”

    “夫人身体有什么不适吗?”

    魏广德马上问道。

    做了十多年夫妻,最近可没听到说徐江兰身子出什么问题了。

    “没有,你不是把人都请到府上了,顺便就看看。

    寿康这小子最近长胖了,你不是说胖了不好,就让太医把把脉,说是正常,只要多运动就好。”

    徐江兰给魏广德整理着衣服说道,“一会儿你过去见他,说了事儿,也让他给你看看。”

    “好。”

    魏广德答应一句。

    “对了,那乌香若是真有毒,问清楚了告诉我,回头我好和人说起来。”

    魏广德离开后院时,徐江兰还不忘记叮嘱一句。

    魏广德只是摆摆手,很快就到了花厅,见到张太医。

    “起来吧,请你过来就是有些话有想问问。”

    张太医见到魏广德就行礼,魏广德急忙阻止道。

    “张太医,这次过来,主要就是想问问关于乌香的事儿,听说这味药材许多官员都在用,京师一些府邸的后宅也拿此物当做香料”

    魏广德在张太医面前,很快就说起鸦片在大明的现状,主要就是是否存在滥用的问题。

    比如他在谭纶府上时,就说是太医许可,将乌香添加入熏炉中,而且谭纶喝的汤药里也加入了鸦片。

    而徐江兰又说,京城一些府邸也常去太医院取乌香,当做香料放在熏炉里。

    “大人是因为乌香啊.”

    张太医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事儿,也不想魏府有人生病,否则一般都是直接把他叫过去。

    所以今天得到消息后,一整天都还有些忐忑。

    别看官员勋贵见到他们这些太医都还是很尊敬,但是身份地位差距在那里摆着,他们也不敢托大。

    特别是这些府邸里,多少都存在一些腌臜事儿,也是太医们最不愿意触及的。

    现在知道了,魏阁老只是想问乌香,那就专业对口。

    于是,张太医又把他们认知里的乌香详细说了遍,从西汉张骞出塞,就引回了阿片,其实这个是根据西方人对此物读音直译得来,古希腊人称鸦片为“阿扁”,唐朝时引入种子,因其花色于是有了“阿芙蓉”的高雅之名。

    魏广德对此鸦片进入中国历史不感兴趣,他打断张太医讲述,直接追问道:‘此物我在些年曾在元代书籍里看到,说此物多用会中毒。’

    魏广德没说鸦片成瘾,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上瘾的概念,所以就按照古人的认知,说是中毒。

    “是,此物不可滥用,特别是单独使用。

    若是单独使用而不以药汤中和,多则直接丧命,长期少量饮用也有中毒可能。

    一旦中毒,就会需要持续使用阿片,若不用则浑身难受无法忍耐,而且用量也会越来越大。

    不过是药三分毒,其实许多药物像这样长期使用都会有各种不适症状,这就要看医师怎么调配药物了。”

    张太医的话,让魏广德明白了,明清时期的医生其实已经知道鸦片的毒害。

    只不过长期和药物打交道,所以见识也多,类似有副作用的药物已经是司空见惯,并没有当一回事儿。

    “张太医听说了烟叶吧?”

    魏广德忽然问道。

    “点燃吸食那种舶来品?”

    张太医应该已经在同僚处听说了这东西,所以反问道。

    “对,来人,把烟叶送上来。”

    魏广德对外面吩咐一声,很快有仆人送来一盒烟草。

    “这就是烟叶,听说点燃吸食可以提神醒脑。”

    张太医已经拿起一片放在鼻子下面嗅嗅,甚至掐下一点放入嘴里细嚼。

    “哇操,这些医生真是什么都敢吃。”

    魏广德心里惊叹一句。

    实际上,习惯这么做的医生,也只有中医,西医是不会这么“试药”的,他们更习惯拿到检验室检测成分。

    “忒”

    张太医已经一口吐掉嘴里烟草残渣,细细体味了一阵,随即摇摇头,显然没有感觉到什么。

    “听首辅大人说,当然,我也吸过,吸食后咳嗽不止,据说此物可能刺激心肺。

    其实今日请你来,原本就是想问问,这烟草,嗯,还有乌香对人身体是否有害。

    不过今日内阁中和首辅及其他阁臣说起,大家也都认为该让太医院好好研究下,确定此物是否有危害。

    若是有,则朝廷下令禁绝,若是无,也要重申此物可能的危害,需遵照太医、郎中医嘱使用。”

    魏广德这才把请他来的目的说了出来,其实话里暗示已经很多了。

    张太医也是心思剔透之人,自然听明白了魏广德话里的意思。

    也就是不管烟草和鸦片最后研究结果如何,反正就是在向朝廷回报时,多说说这两样东西的坏处,就算最终不能禁绝,也得严格监控使用。

    张太医倒也不是个只会阿谀奉承的人,也是有真本事在身的医者。

    虽然听懂了魏广德的话,但是绝对不会为了巴结逢迎他,就全盘按照魏广德话的意思去做。

    低头思索片刻,张太医才抬头说道:‘魏阁老有所不知,这阿片药效极好,是治疗许多疾病的药材,若是直接禁绝怕是不妥。

    不过此物确实有毒,严格控制,由太医院和医馆酌情使用,倒不失为一个稳妥之法。’

    魏广德不知道,17世纪的英国医生、临床医学的奠基人托马斯·悉登汉姆研究了鸦片后,就曾歌颂道:

    “我忍不住要大声歌颂伟大的上帝,这个万物的制造者,它给人类的苦恼带来了舒适的鸦片,无论是从它能控制的疾病数量,还是从它能消除疾病的效率来看,没有一种药物有鸦片那样的价值。”

    “没有鸦片,医学将不过是个跛子”。

    这位医学大师因此,也获得“鸦片哲人”的雅号。

    实际上,后世中国也一直有传说古代有所谓的“万能药”,能包治一切病症的神药,很大概率就是这东西。

    其实就是麻痹神经,镇疼,和后世布洛芬一类特效药类似功效。

    若说真能治病,倒是不见得,但是确实让使用者感觉很好。

    毕竟,中国接触鸦片的历史很长,中医对此物的药效研究也较深。

    在西方,即便是科技大爆发以后,还得等上二百年才逐渐发觉此物的危害,而中国元朝时就有人发现了鸦片的毒性。

    而太医院在给京城达官显贵们用药时,多多少少都会加入此物,也就是让上位者一副药下去,感觉身体好了。

    这对于医生扬名,还是很重要的。

    不过还是那话,只要鸦片不是单独使用,而是和中药中和使用,毒性是能被控制的。

    魏广德此时手指轻敲茶几,这个结果其实并不算理想。

    不过此物来自海外,想要禁绝,大明除了自身外,还真没其他什么好办法。

    “此事,太医院可申请刑部,用死刑犯进行试毒,务必搞清楚阿片的危害。”

    禁绝不了,那就尽可能放大鸦片的毒害,然后朝廷对外进行宣传,从大明朝开始就让国民知道毒品的危害。

    魏广德终于还是下定决心,把对毒品的宣传提前四五百年先搞起来。

    到那个时候,国人尽知毒品危害,想来也不会有人会以身犯险触碰那东西。

    送走张太医,魏广德才有点明白,大明朝的市舶制度,多少还是有好处的。

    虽然国内已经有了阿片,但因为舶来品导致价格昂贵,害不到普通国人。

    “此物还必须进行专营,只能朝廷收购转入太医院才行。

    若是医馆需要此物治病,则需要申请,并详细记录用量,以此向太医院报备使用为妥。”

    魏广德此时回到书房中,把想到的情况用纸笺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备忘录。

    等他回到后院,徐江兰又问起此事。

    毕竟魏广德太重视了,一直说那东西有毒,徐江兰能不好奇吗?

    于是,魏广德就挑着后世看到的戒毒片一通吹,反正把中毒之人的惨状有多惨添油加醋说的更惨,把夫人吓得不行。

    一个劲拍胸脯说幸好她不喜欢那味道,所以从未用过。

    还说后面还要和其他府邸夫人说起此事,免得她们也因此中毒云云。

    第二日,内阁召见了太医院院使和院判,将烟叶和阿片试毒的工作安排下去。

    其实今日一早,张太医就已经把情况和院使、院判,其他御医详细说清楚。

    在一些御医看来,魏阁老纯粹多事儿,鸦片有毒他们知道,哪需要内阁来说,还要详细研究其毒性。

    他们下药,能不考虑药品毒性吗?

    这点,从中医角度还真没问题。

    中药药材中许多都有毒性,需要医生细心调配,中和药性,这也是中医博大精深的原因。

    魏广德不懂,只知道鸦片是毒品,常人碰不得,却不知道医院里其实也有严格管控的药物存在。

    只不过,魏广德在大明朝就弄出这类严格管控的药物,特别是要大肆宣扬鸦片的毒害,自然也是免除了后世中国可能受到毒品侵袭之害。

    临了,魏广德还是说道:“给宫里贵人用药,尽量不要使用此物。”

    魏广德可不知道他和张居正的学生,就是小皇帝朱翊钧发明了“福寿膏”这个名字,要是知道,肯定会更加严厉的禁绝此物。

    “这是关于松江府的题本,正好大家都在,先看看在回去处理其他政务吧。”

    送走太医院医官,就在魏广德打算告辞回值房处理公务时,张居正叫住三人,拿出一份题本给他们看。

    “户部已经做好了?”

    关于在松江府开海,魏广德只是提出大框架,细节是户部和松江府协商,参考月港成例制定的。

    题本首先到了魏广德手里,就是一阵仔细翻阅。

    和他最早提出的意思相差不大,发船引百五十张,然后就是对于税制方面,全盘采用月港已有成例。

    看完题本,魏广德递给张四维,就和张居正小声商议起来。

    “和最初设想差不多,只要朝廷这边定下来,工部年后就开始兴建港口。”

    魏广德小声说道。

    “不能在松江府原有港口改吗?”

    张居正小声说道。

    “内外最好分开,免得有人浑水摸鱼。”

    魏广德想想就说道。

    古代中国水运发达,所以沿河往往设有大量港口。

    松江府内水道纵横,自然内河码头也是奇多。

    张居正之意,自然就是择一靠近大海的内河港口改造。

    其实,若是降成本角度考虑,不失为一个办法。

    不过魏广德可不会这么去想,把世界级大港框架打起来,慢慢发展就是了。

    他私底下给江治说过,新港码头得按照国内最大的码头营造。

    月港不过是小打小闹,松江府海港才是真正支撑大明手工业生产的支柱,通过这里把大明制造要贩卖到全球去。

    让西班牙人帮大明挖有金银,大明坐收渔利就好,殖民者的恶名就让西方人背好了。

    反正,这个恶名本来也是他们的。

    题本在张四维、申时行手里,他们其实更多还是关注船引分配。

    内阁早前对此也有争议,特别是魏广德要把船引分配一定数量给各布政使司。

    沿海的也就罢了,内陆省份玩什么大航海

    不过都被魏广德以内陆也有各种产出的名义顶了回去,必须让他们知道,他们做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只能是微利,可一旦卖出去,可就是暴利。

    以此,提振内陆省份生产力发展。

    其实此时大明各省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若再不给内陆搭上海贸的契机,富裕起来,怕是明末山陕之乱还是避免不了。

    最起码,那地方旱了,当地人还可以制作手工制品卖钱换粮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