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隆万盛世 > 1382失言

1382失言

    “这个好说,明日我让兵部行文就是了。

    倒是和旧港的联系,现在车驾司已经布好车马驿,走北线过西安、泸州到昆明,再进入缅甸勃固入海。

    如此一个半月,就可把文书递到旧港。”

    谭纶笑道。

    魏广德深刻体会到这个时代驿递对于统治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于是马上追问道:“一个半月是普通公文还是紧急公文的传递时间?”

    及时了解各地情况,朝廷做出反应,如果按这个时间计算的话,那来回过程就是三个月。

    说实话,时间上是有点赶不及的。

    好在谭纶笑道:“这是普通公文的传递时间,若是紧急公文,用急递方式送到勃固,再用蜈蚣船星夜送往旧港,只需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不过,单就是路上行程也是五千多里地,还有勃固到旧港的海上航线,紧急公文也不能太多,否则太伤人力马力了。

    这也是极限,送吕宋的消息,也只比旧港快上几天,主要是耽误在海上。”

    现在大明海外领地扩张,也让车驾司管理的驿递跟随而动,已经在福建漳州府和缅甸勃固设立的专门的水马驿,直接从南海水师采买了多艘蜈蚣船做为紧急公文传递使用。

    其实,普通公文一个半月就可以从京师送达旧港,是指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比如公文到了勃固,刚好有船只从这里前往旧港,那就可以顺带直接送走。

    正常情况下,普通公文是不可能专门派船从勃固送到旧港去的,无船那就得等,派出专船传递公文,只能是紧急公文。

    魏广德微微点头,确实,这已经是兵部能做到的极限了。

    “缅甸已平,兵部已经在缅甸建立了完善的车马驿了?”

    魏广德很是奇怪,虽然李成梁已经彻底消灭了缅甸的反对势力,但他可不相信你那里就没有一点残余存在。

    这些人,只能说是被打散了,隐藏在山里。

    对于富饶的缅甸南方,肯定是没有这些人容身之地的。

    但是缅甸的东面和西面,特别是北面,都属于山区地形,明军很难短时间消灭他们。

    “只是主要城池之间的联系,已经布置了车马驿,在缅大军正常的通讯,已经可以通过车马驿进行,而不需要派出专门的信使传递公文。”

    谭纶没说的是,紧急军情,肯定领兵将官还是会派出身边的亲兵进行传递。

    他们传递消息,可比用车马驿的驿卒更让人放心。

    这是统兵将领的习惯,兵部也无权干涉。

    “快到年底了,你们在户部那边要支取的银子,最近想办法支取了吧,免得最后拿不到。”

    魏广德深知今年让张居正失望了,户部的亏空只会进一步加剧,所以户部年底很可能得找常盈库借银子过年。

    借来的银子,那肯定只会紧着京官过年禄米和赏赐发放,其他的支出一律免谈。

    而在坐的,有工部和兵部大佬,这两位其实都是这些年户部提银子的大户。

    工部本身并不需要找户部支银子,只是特殊开支入皇帝陵寝、治河这类大工程,工部那点银子支应不上才会找户部补贴。

    刚巧,迦运河开凿和新式战船大量建造,现在都转入工部营造,即便没有大修宫殿,花销也着实不小。

    所以这两年工部每年都要从户部提走大笔银子支出,否则一大摊子事儿根本干不了。

    “明年,辽东那边,松辽运河有安排了吗?”

    魏广德看向江治问道。

    说到银子,魏广德只是随口一说,相信江治和谭纶心里都有数。

    而松辽运河的勘察,才是这次他要说的。

    要治理北疆,真的少不了水运支持。

    虽然魏广德已经筹划东海水师完成后,让他们尝试从登州前往奴儿干城航线,每年保证一次来回航行,其实就可以解决对奴儿干城的支援。

    但是,别忘记辽东到奴儿干城之间还有庞大的疆域,他也不得不想方设法利用北疆原有水系,增加明军在当地的出现率,以此加强影响。

    黑龙江就是最好的,展现明军的路径。

    所以,就算海路被打通,明军依旧要掌握从辽河走水路进入黑龙江的通路,明军未来在北疆的布置,也会以黑龙江水系为基础,所有军堡都沿河而建,便于交通和补给。

    “已经有安排了,年后辽东解冻,就会有人出发。”

    这年头出远门可不容易,不事先做好安排,到时候官员会想方设法逃避差事儿。

    “不过,工部也有人反对在开凿迦运河的时候,还在辽东开凿新的运河。”

    虽然他们掌握工部时间很久,但任何一个衙门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依旧有各方势力的代言人在其中,只不过掌握权力大小的区别而已。

    若真的一个衙门只有医生官员,怕是都察院都会坐不住,皇帝也会睡不安稳。

    “松辽运河关系到朝廷北疆开发。”

    魏广德心里有数,这个事儿其实都没有和张居正说,而是打算等工部去看过,确定可以做,到时候他才好和张居正谈这个事儿。

    想到这里,魏广德干脆对谭纶说道:“兵部这两日也给徐乔安下个文,让他收集一下从登州出海,绕过朝鲜从海路去奴儿干城的海路。

    此事由东海水师负责开辟航路,戚继光那里,依旧要想方设法打通和黑龙江的联系,以后明军子啊北疆的军堡,都要沿河择地驻扎,方便交通。”

    魏广德这么说了,江治也就知道松辽运河的目的。

    在座所有人都知道海运便利,这两年南海水师和登莱水师大量船只航行于海上,还有每年从淮安和南京出海的漕船运漕粮抵达津门,也没有多少船只沉没的消息,已经说明海运的安全和便捷。

    看似运河无用,但魏广德专门提到沿黑龙江布置军堡,目的不言自明。

    “最担心还是有人借口耗费巨大,反对恢复奴儿干。”

    劳堪开口说道。

    “已经是精选兵马了,军堡都是百户为单位驻扎,只奴儿干城稍微多一些兵马。

    又有水运便利,朝廷的支出可以降到最低。”

    魏广德知道劳堪说得不错,可他更相信只要喊出“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的口号,还是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

    拱手让出奴儿干,其实和祖训里“不割地”有多大区别?

    接下来,魏广德详细把他对北疆的发展和几个人详细说了一下,都是自己体系里的骨干,有资格知道他的打算。

    若是有错,他们及早发现提醒也是对的。

    即便有后世的所谓“上帝视角”,但适不适合此时的大明,其实也是值得推敲。

    魏广德乐意接受指摘,只要是善意的。

    而自己的圈子里提出来的问题,自然很愿意采纳。

    “若不考虑朝廷投入,倒是可行。”

    “只是出了兵部开支,北方女真纳贡,朝廷的支出也得考虑进去。”

    几个人其实都在算账,算算朝廷会为此耗费多少钱财。

    奴儿干那地方,出了女真部族纳贡所得毛皮等物,根本不存在什么税收。

    至于种植,那地方

    明初创建奴儿干都司,驻扎大量卫所时就曾考虑开垦荒地。

    但那里冬季太长,作物很难生长,只能畜牧为主,所以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基本不能发展。

    不能种植,那汉人在那里的生存能力就会直线下降,所以在多年尝试也没有结果后,无奈只能放弃。

    “明年,辽东会尝试种植御麦和番薯,希望那东西能在北方极寒条件下生长吧,否则奴儿干还真会成为那些人口中的无用之地。”

    听完他们的议论,魏广德只好无奈的说道。

    魏广德算是看出来了,不解决奴儿干的农业,大明朝廷内部始终会有人提出放弃那里的说辞。

    看看,大明连续占据了缅甸、旧港、吕宋和东番岛,到现在虽然有人私底下议论,但公开上奏,希望朝廷放弃该地的奏疏一份也没有出现,这就是明证。

    特么的,汉人种地中习惯了,一切都是以土地能否种植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

    能耕种,他们就认为土地有用。

    不能耕种,在他们眼中就是膏腴之地,毫无价值。

    很现实,其实魏广德也理解。

    若不是知道那里未来的价值,魏广德也不会愿意往里砸钱。

    现在不砸,以后可就没机会了,还会放一头恶狼东迁。

    “我也会让劝农司继续搜寻各种作物,尝试送往北边种植。”

    魏广德最后说道。

    “奴儿干的驻军,可以让他们尝试收购女真人的山参,那边据说老山参不错。”

    谭纶忽然开口说道,一双浑浊的眼睛还看向魏广德。

    闻言,魏广德忽然眼前一亮,暗暗自忖他怎么把自己发家的老本行忘了。

    他刚入京城时为了赚钱,可是想方设法垄断了东北老山参的。

    到现在,光是京城一地,靠着这项生意每年都能轻松赚到数千两银子。

    其中一些高年份的老山参,不是一般人还买不到,得求到他门上才行。

    而魏广德也一直拿这东西当做礼物,用来处理官场上的走动。

    当初是钱少,所以只能联合辽东商人做这门生意,靠着垄断发财。

    现在的魏广德已经打通了海贸,又开始在国内搞起毛纺织业,说实话,老山参这点利润,他还真有点看不上。

    垄断奴儿干的老山参生意?

    不可取。

    还是应该把利益分配出去,这样才能赚的长久。

    自己现在的渠道,还是继续把控住就好,这样也只是分出一部分利益而已。

    魏广德自己觉得还能接受。

    “张吉。”

    魏广德对着外面喊道。

    很快,张吉推门进来。

    屋里一群老爷谈话,他就只能在外面候着。

    “明日你去和辽东商人问问,奴儿干那边大山深处是否也有野山生出产?数量如何。”

    魏广德对他吩咐道。

    “奴儿干?老爷是说出了女真人的活动区域,还有其他地方出产野山参是吧?”

    张吉迟疑着问道。

    “怎么,你知道?”

    魏广德问道。

    “早先和他们闲聊时说过,辽东以北似乎没有长野山参的地方,也就是他们南移以后,住进了长白山一带,才发现的野山参。

    还是我们汉人采参人那里学来的采参本事,之后就是商人们去采购,也就不在上山采参了。”

    芦布回忆一番,就直接说道。

    “哦。”

    魏广德听了芦布的话,脑海里勾勒出奴儿干和辽东的地图,大致有了个猜测。

    野山参产地应该是在长白山一带和小兴安岭,那里现在就是女真人活动的主要区域,而大兴安岭一带,则是蒙古人的居住地,女真人在那里人数不多。

    至于继续向北的外兴安岭地区,魏广德也很陌生,只是在前世地理和历史课本上看到过。

    而且,似乎那里也不是重点,只是让了解一下而已。

    实际上,魏广德在大明的舆图上就从未看到过对这三处的标记,也就是还没有被冠以“兴安岭”的称呼。

    “京城能找到熟悉的人吗?”

    魏广德忽然问道。

    “不好说,明儿我问问。”

    张吉说道。

    “那这样,子理兄,明日张吉那边有了消息,就请兵部职方司的人带着奴儿干和辽东的舆图去,让对方辨认。

    如果确定奴儿干地区也有野山参出产,那这部分野山参以后就由驻军就地采购。”

    魏广德开口说道,这也就算是兵部的一项独门生意了。

    “其实不止野山参,只要是关东没有的,以后驻扎奴儿干的官军都可以收购,运回关内进行贩卖。

    我相信,那等苦寒之地,物产必定不差,只是以前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听说那边山高林密,就算伐木,利用鲸海南运,也是一项不错的生意。”

    魏广德说道这里,忽然感觉有些失言。

    大明伐木太厉害了,别到时候把大、小兴安岭和外兴安岭砍得光秃秃的,让自己成为国家罪人。

    后世许多人都以为古代是青山绿水的,其实魏广德来到明朝,也就是在江南地界看到过这样的风景。

    到了北京,特别是京郊附近,北边的山地几乎都是光秃秃的,上面的林木已经经过十数代人砍伐当炭火烧没了。

    是不是该让朝廷出点银子,把树给种上?

    内廷惜薪司和工部虞衡司,负责宫廷和京城各大衙门冬季取暖。

    反正大明财政都已经是烂摊子了,那就让他继续烂下去吧。

    念及此,魏广德开口说道:“明年,虞衡司和惜薪司沟通,把京郊附近树种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