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宋文豪 > 第1章 穿越到大宋的学霸

第1章 穿越到大宋的学霸

    北宋嘉祐元年,泸州合江县。

    此地位于长江与安乐溪交汇之所,如今春水初生,正是一副“雏燕飞于柳梢,黄莺衔叶戏水”的清和景象。

    两位负着笈囊的士子,脚步轻快地走在石桥上。

    听着水声,其中一人摇头晃脑道。

    “子在川上曰。”

    “......咕噜咕噜咕噜。”

    那人诧异地望向同伴,虽说今日他们去县学考完策论,便可休寒食节假期,可心情好归心情好,戏谑圣人总归是不妥。

    “你看我作甚?”

    此时察觉到不对劲儿的两人终于反应了过来,齐齐看向安乐溪。

    “不好!是有人落水了!”

    随着桥上两人的呼喊,很快就有惯熟水性的渔夫把少年捞了上来。

    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那张面孔却似青瓷裂了道冰纹——眉如长剑斜插鬓角,偏生磕破的额头处晕着血痕。

    他的嘴唇昏迷了还是紧紧地抿着,带着寒门子弟特有的倔气,但嘴角却天生微翘,倒把苦相化作了春风。

    而这少年,两名士子却认得。

    “陆北顾?我记得是安乐溪上游古蔺镇那边来的,在县学里素来垫底,他怎地落了水?”

    一片黑暗中,陆北顾脑海中一道现代意识开始复苏。

    他努力回想着刚才发生的一切,脑海中却只有一片混沌,只记得身为大学副教授的自己原本在写学术论文,好像熬夜熬得太累了就睡了过去。

    结果一觉醒来,竟然穿越到了北宋仁宗朝一个同名同姓的学子身上。

    而就在这时,前身大量的记忆碎片进入了他的意识。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陆北顾终于缓缓睁开眼睛。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的湛蓝天空,耳边是潺潺水声,身上却湿冷的厉害,寒意仿佛是从骨子里渗出来一样。

    “醒了!他醒了!”一个略带惊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陆北顾微微侧头,看到两名身着青衫的士子正蹲在他身旁,其中一人正拿着帕子按着他磕破的额头。

    因为融合了前身的记忆与情感,所以他能听懂这个时代的人所说的话。

    “可算醒了,你怎会掉进水里?”

    陆北顾张了张嘴,喉咙里却像塞了棉花,发不出声音。

    “先别说这些了。”

    那名擦拭血迹的士子打断了同伴的话,语气中带着几分焦急。

    “今日知县大人亲自主持县试前的最后一场考试,我们得赶紧扶你一起去县学!”

    “不错!若是不参加考试,恐怕是会被直接剥夺县试资格的!”

    陆北顾听到“县试①”二字,脑海中顿时出现了应激似的畏惧之情。

    前身乃是来自古蔺镇的寒门子弟,私塾成绩尚可,然而入县学后却完全跟不上同学,家里一直节衣缩食举债供他读书,希望他能通过县试进入州学。

    可惜无论如何努力他的成绩都在县学里垫底,明显不可能通过今年的县试。

    无颜面对家人的殷切期盼,绝望之下,他便投水自尽了。

    不过,这跟刚穿越过来的陆北顾倒也没有什么关系,眼下他更想做的事情,是赶紧洗个热水澡再换一身干净的衣衫,免得成为一名因风寒感冒而死的倒霉穿越者。

    但他嗓子眼堵得厉害,说不出来自己的想法啊!

    而就在这时,两名很讲义气的同学不由分说地用他们的肩膀一边扛一条胳膊,架着陆北顾往县学的方向硬扶了过去。

    两人都是体力不错的年轻小伙子,路上一边扶着走,一边还不忘聊天。

    “唉,也不知今日策论是何题目。”

    “这位李知县刚调任来,谁晓得他想考什么?”

    “这次策论考试是李知县主持的第一场考试,尽量留个好印象吧。”

    “是啊,国朝进士科首重策论,而且接下来就是县试了,咱能不能进州学可都得看知县的意思。”

    随着阳光驱散了身上的寒意,陆北顾的思绪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放弃考试,等恢复点力气就去县学的学舍里洗澡换衣服;第二条路则是带着一身湿漉漉的衣衫,坚持参加这场非常重要但耗时并不久的考试。

    本来他是想选择第一条路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了前世看过的一条搞笑短视频中的对话。

    “文科生以前就业是比较有优势的,只是现在不太行。”

    “我怎么不知道?什么时候?”

    “宋朝。”

    在现在的大宋,士大夫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或者说整个大宋的社会风气用一句还未出现的诗来形容,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可以说,这是读书人最好的时代!

    对于他本人来说,如果因为缺席这场考试被剥夺了县试资格,那么以后想要完成阶层跃升,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而策论考试跟贴经、墨义之类的考试又不一样,不需要他了解宋代科举所需的大量儒学相关知识,只需要直接按照题目写文言文议论文就行。

    作为现代最顶级的文科学霸,这一点对他来讲并不算困难。

    前身怕策论考试,他可不怕!

    而且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来都来了。”

    此时县学考场内早已人声鼎沸,学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互相讨论着今日可能的策论题目。

    陆北顾被两名士子搀扶着走进考场,立刻引来了不少人的侧目。

    “那不是陆北顾吗?他怎么这副模样?”有人低声议论道。

    “看来是落了水。”另一人小声回应。

    “他这副狼狈模样真是晦气,可别影响咱们的发挥。”

    而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嗤笑。

    陆北顾不用回头也知道,定是县学里那些富家子弟。

    前身记忆中,这些人最喜欺辱寒门学子,尤以在县学内成绩第一的何聪为首,此人家中经营着合江县最豪华的酒楼。

    “陆兄额头带伤,莫不是昨夜悬梁刺股刺到脑子上了?”何聪的声音从后方传来,“可惜策论不比诗赋,没有取巧法子。”

    说起来,前身之所以会选择在今日一了百了,也有对策论考试恐惧的缘故。

    大宋在庆历新政以后,在地方上建立了“县学-州学”两级教育体系,想要参加科举就必须通过县试,由县学进入州学,否则没有资格参加州试②。

    偏偏庆历新政对考试内容进行了改制,从注重诗赋改为策论,经义也开始注重阐述个人理解。

    这次版本大更新,对前身这种小镇做题家而言无疑是不太友好的。

    原因很简单,若是考诗赋还能准备点万用模板,毕竟诗赋有固定韵脚和题材。

    但策论考察的核心却是学子对时政的见解,在这个信息极度闭塞的时代,前身这种连州城都没去过的寒门子弟,能写好才有鬼了吧?

    反而是一些家境优渥的士子眼界更加开阔,因为他们家族里往往都有致仕或在朝的官员,耳濡目染之下,对于时政的见解不是寒门子弟能比的。

    所以每次策论考试,对于前身而言都是如坐针毡一般的煎熬,事后的点评更是公开处刑,让前身常常羞愤万分......久而久之,怕到了极致。

    但陆北顾听到这些话语,心中却没有丝毫波澜,更没有选择回应。

    来到自己的座位上,他深吸一口气,一秒进入了考试状态。

    作为现代顶级文科学霸,他对宋代历史、政治、哲学、经济等领域都有相当深入的认知,不管面对什么题目,他都有信心应对。

    这时候,在学正、学录、掌谕等县学官吏的簇拥下,主持策论考试的合江知县李磐也来到了考场。

    ——————

    ①县试,即县学选拔考试的俗称,并非正式科举考试,而是北宋“庆历兴学”后在地方所建立二百人以上规模的县学里,为选拔人才进入州学而组织的内部考试。

    ②州试又称解试、秋试,北宋通常由该州判官主考进士科,录事参军主考其余诸科,考中的士子被称为举人,是参加礼部省试继而考中进士的前置条件,也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环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