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何项北能够打猎赚钱,就想着给家里置办几亩地。
乡下人,种地才是根本。
这也是他经常听村里那些老人念叨的话。
可惜,村里人各家的耕地本就不多,根本没有人出售。
去外村买,何项北觉得没有必要,因此,他想置办耕地的想法,就一直搁置到现在。
听说李家要出售十亩耕地,何项北很心动。
“娘子,咱们回家和娘商量一下,买上几亩地如何?”
如今他已娶妻,凡事就不会自己做主,要有商有量才好。
苏韵婉此生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不求大富大贵,只想家庭和睦。
而且她空间里面那么多高产作物的种子,总要有个见光的机会。
自家购买了耕地,就可以将这些种子很好的利用起来。
“我同意,如果银钱足够的话,最好是把李家那十亩地都买来。”
在农家,耕地这个东西,谁都不会嫌多。
“好,咱们现在就回去和娘说。”
何项北拉着苏韵婉回到自家。
许氏已经做好了早饭,正打发何秀秀去苏老太家里喊人,顺便给老人家也带一些过去。
何秀秀拎着一个竹篮:“大哥、大嫂,我先去给苏奶奶送饭。”
“不用了秀秀,奶奶哭了一夜,这会儿刚睡着。”苏韵婉拦住了何秀秀。
她与何项北离开以前,给苏老太煮了些粥,担心老人家伤心坏了身子,她又在粥里加了一点灵泉水。
“好,等中午我再过去看苏奶奶。”
何秀秀挎着竹篮折回,一家人围坐在桌前。
何月月在坐月子,吃的东西都是许氏单独为她准备的,这会儿,她刚刚吃完,抱着妞妞坐在床上。
“弟妹,奶奶身子没什么事儿吧?”何月月关心的问。
“谢谢大姐关心,奶奶只是有些伤心,没什么大事。”苏韵婉笑着回答。
“那就好,老人家年纪大了,你平时多过去看看她。”许氏说着,拿了一个饼子放在苏韵婉的碗里。
“谢谢娘。”家人的嘘寒问暖,对于苏韵婉来说,就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傻孩子,咱们都是一家人,总是如此客气,就显得生疏。”许氏有些嗔怪道。
苏韵婉笑笑:“以后不和娘客气。”
见大家吃得差不多了,何项北才开口:“娘,李家要卖地,我想买一些。”
“嗯,这个是正经事,娘这就给你拿银子。”
许氏也有这样的想法,正好儿子提起,母子俩算是不谋而合。
许氏从一个带锁的柜子里,取出一个小布包送到何项北面前。
“这是咱们家全部家当,一共三十三两银子。
按照市价算,耕地十两银子一亩,咱们家可以买三亩。”
一个农户家里,能拿出三十多两银子,还真是不少了。
而且何项北还刚刚成亲,光是聘礼就给了十两,再加上办酒席,置办家具什么的,何项北与苏韵婉成亲,何家至少拿出了十六七两银子。
也就是说,在苏韵婉进门以前,何家大致有五十两的存银。
孤儿寡母的,能攒这么多银子,相信他们一定很辛苦。
一家人正商量着买地的事情,何老爷子与何老太过来了。
老两口先是关心了何月月一番,才进入正题。
开口的是何老太:“许氏啊,听说李家要卖地,当年你们分家的时候手里没有地,是因为孩子们都小。
现在项北长大了,你们要不要考虑买些地在手里呀?”
“娘,我们正商量此事呢。”许氏也不背着公婆,将那三十三两银子给他们看。
“这是家里全部积蓄,我们打算买三亩地。”
“三亩地太少了,村里好不容易有人愿意卖地,依我看,不如都买下来。”何老爷子说。
许氏也知道,地越多越好的道理。
“呵呵……爹、娘,我们现在手里只有这些银子,先买三亩种着就成。”
何老太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交给许氏:“这里有二十两,是我和你爹攒了一辈子的积蓄,先给你们拿去买地用。”
何老爷子还担心许氏不肯收,补充道:“这银子就当是借给你们的,等项北以后打猎赚钱慢慢还就是。”
许氏的确想拒绝的。
老人家一辈子在土里刨食,攒点钱不容易。
可听了何老爷子的话,她就欣然接受了:“既然如此,就谢谢爹娘了,这银子就当是我们三房跟二老借的。
稍后让项北写一份借据给你们,手里有了银子立刻归还。”
苏韵婉在那里默默计算着,现在他们买地的银子有五十三两。
若是将李家的十亩地全部买下来,还差四十七两。
奶奶给她的嫁妆银子有二十二两,外加何家给的聘礼,那十两银子也握在她手里。
凑在一起就是八十五两,距离一百两,差的并不是很多。
《白蛇传》的话本子,她与何项北已经抄好了上半部分,即便今日送去书局,孙掌柜也不能当场做主,要上报到主家才知道结果。
上报这一来一回的,也需要一些时间,到时候,李家的地恐怕早就卖掉了。
不管怎么样,有八十多两已经很好了,能买多少是多少。
想到这里,苏韵婉起身,回到自己房间,然后从空间将银子取出。
再次折回,苏韵婉将银子放在桌上。
“娘,这是我的嫁妆,大家的银子凑在一起,可以买八亩地。”
“不成不成,我们怎么能用你的嫁妆买地?”许氏当场就拒绝。
苏韵婉说:“娘刚刚还说,我们是一家人,这会儿怎么就分得如此清楚了?”
这的确是苏韵婉目前准备留着压箱底的银子。
可此一时彼一时,耕地属于产业,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机会,她可舍不得李家的地被别人买去。
况且,她还是比较清楚李家耕地位置的。
就在村子最东边,耕地旁边还有池塘,浇个地什么的非常方便。
若是失去这次的机会,以后再想买这么合心意的地,可就难了。
许氏仍旧推辞,最终,苏老爷子一锤定音。
“孙媳妇儿若是出自己的嫁妆银子买地,那地就写她的名字,仍旧当做她的嫁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