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红楼:风华首辅 > 第三百二十四章 整宗亲,削开销,议分封

第三百二十四章 整宗亲,削开销,议分封

    不仅仅是卫家出了问题,同为神武将军爵位的冯家,也遭到了太子的训斥,当天下午宫里的削神武将军为骁骑都尉的圣旨便降下。

    也就是说,从下一代开始,卫、冯两家将再无爵位承袭。后世子孙若不努力,就会彻底成为草根。

    虽说卫、冯两家在勋贵圈子中不过是中等,远不及八大公府,但好歹也是开国一脉的一员。

    这次的抄家、削爵无疑是一个信号。

    一时间,京城勋贵无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藏匿银两、清除罪状,跑官送礼,企图垂死挣扎。

    现如今朝堂的局势很明朗,隆庆帝只手遮天,只要他愿意,没有什么可以制衡他的。

    而诸如户部尚书单守才、吏部尚书林如海、工部尚书李如圭等等,要么就是一心为国两不相帮的纯臣,要么干脆就是站皇上的。

    另外最大的一派,便是当今内阁首辅严唯忠麾下的江南一派。

    若是向前推个二十年,勋贵一脉或许会瞧不起严唯忠,可现在势比人强,不低头不行啊!

    于是几家巴巴的把脸凑了上去,结果贴了人家一个冷屁股。

    严唯忠能坐到首辅的位置自然不是傻子,当今陛下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活生生的,一点点的玩死勋贵一脉!!

    谁敢拦着谁就得跟着一块死!

    更何况现在勋贵一脉不说毫无价值,那也是分币没有。一个个的寅吃卯粮,要人才没人才,要权力没权力,要银子没银子。

    严唯忠自己是嫌和隆庆帝对线难度大吗??除非是不想活了,否则谁会接纳这么一群猪队友啊!

    遭到严唯忠拒绝后的勋贵一脉,并未像薛虹料想的一般,开始补救,或者断臂求生,舍弃老一辈保全新一辈以待东山再起。

    而是直接把门一关,耳朵捂住,脑袋一蒙,来了个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真以为这样就能躲过去?简直是在开玩笑。

    ……

    乾清宫内,隆庆帝看着查抄上来的银子脸上露出了喜色。毕竟这都是自己养老的小钱钱呐!!谁会和银子过不去呢?

    其实内帑中还是有很大一笔现银的,只不过这笔银子,隆庆帝基本上不会去动,因为这些银子,是他留给太子登基后,犒赏群臣,以及修缮宫殿以及一些其他事宜的。

    隆庆帝吃过太上皇给自己的苦,所以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吃一遍。

    回想二十年前刚登基那段时间,隆庆帝一进内帑,入目之处空的几乎可以跑马。

    内帑的所有银子,都被太上皇转到了龙首宫。

    那个时候的隆庆帝,就算想要修个宫殿,都得和太上皇上折子,询问太上皇的意见,得到同意后才能让太上皇拿钱。

    “一个小小的神武将军府,居然也能查抄出来近十万两现白银,还有这许多的产业。朕看这一个两个的,都是肚大腰圆呐。

    在朕眼皮子底下的,一个个的尚且侵吞国财民财如此过分。

    那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父母官呢?是不是真的就把自己当百姓的父母,让百姓无止境的供养他们。

    这样下去,百姓怎么会不苦。国库又怎么会不空!”

    隆庆帝看着折子上抄家所得,喜悦过后涌上来的便是怒火。

    如今大明的百姓,五口之家,一年五两银子就足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一个神武将军府就需要上万户百姓供养,可能还不止。

    整个勋贵一脉,四王八公八侯,以及三等以下的将军,加起来大大小小少说也有上百。

    还有宗室一脉的开销也是个巨大的问题。

    隆庆帝看了夏守忠一眼,夏守忠立刻吩咐宫女小太监退了出去,这一套流程太熟悉了。

    薛虹也正襟危坐,神情严肃,因为他知道,自家陛下恐怕又要问自己一点高难度的问题了。

    “景瑜,朕准备削减朝廷国库的开支,自朕以后,无论宗室、功勋之后的子孙后代,一律降等袭爵。

    以宗室为例,如朕之子为亲王,朕之孙则为郡王。倘若文不成武不就者,则连降三等。

    非宗室勋爵,同样代代降等袭爵。设考封文武。

    考封不过者,同样降三等袭爵,或换人进行考封。非于国有大功者,不可原爵承袭。

    宗室子弟除继承大宗者,其余小宗降六等封爵。

    最后一条,过五等者不为亲。凡距大宗五服以外者,废皇族宗亲身份,为庶民。

    若仍因功保留爵位,自下一代起,改宗亲爵位为平级勋爵。

    至于宗亲各府开支嘛……也通通按现在的降一等处理。景瑜,你觉得如何?”

    薛虹脸上虽然看似古井无波,只是露出钦佩的笑容,可心底早就掀起惊涛骇浪。

    不是,老大!你削的这么狠呐!!

    你是真不怕宗室作妖吗??隆庆帝还真不怕。

    本朝现在的亲王、郡王虽然不少了。但得益于隆庆帝的控制,以及军政一把抓,能闹事的,一个都没有。

    “陛下,臣有些许拙见,此前曾与太子殿下商议过。只不过……尚未成熟,所以不曾同陛下禀报。

    如今陛下提及此事,臣觉得还是先向陛下请示一番才是。”

    隆庆帝露出好奇之色:“哦?莫非太子也同你讲过削减开支一事。

    嗯,不愧是朕的儿子,只不过这种事不该由一个新君去做。还是让朕来比较稳妥。”

    隆庆帝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自己一次到位,削的狠点,如果他们忍了。那从此以后大明就会节省非常大的一笔开支。

    要是他们联手,甚至到了朝廷压不下去的地步,那再让太子施恩,释放提高一下待遇。

    总而言之,丧心病狂、六亲不认隆庆帝。宅心仁厚、心地善良是太子。

    “臣建议,重启分封,为我大明开疆拓土。

    宗室子弟,可封于东瀛、琉球、柔佛、吕宋等地。为我大明本土扼守海线,巩固海防。

    至于不愿封国的亲王、郡王,则继续采取陛下的政策。

    并且,受封于此三地的封国国主,保留有政治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大明本土的军队的保护与监管。

    至于未来的勋贵,以及于国有功之臣,愿意者则可授予金书玉册,远封海外。

    如身毒、罗刹、甚至是……大弗朗基、小弗朗基等国。

    如此,不消百年,大明版图,便可真正做到遍布寰宇四海,统御天下。日月所照,皆为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隆庆帝听过薛虹的话后,便开始思考此事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阻碍华夏继续扩张疆域的最大问题,就是统治辐射到极限了。

    举个栗子。河南要修堤坝,不是说修就可以修的。必须河南的知府上报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再上报京城工部,工部再呈交给内阁,内阁再讨论,然后再票拟,再呈给隆庆帝。

    隆庆帝批阅后,点头说:我觉得Ok。

    然后再给户部降旨,拨款,再把旨意传达回地方,再运银子。

    等银子一到开封,天塌了!!

    河堤早就崩完了,知府全家都被冲走了,原地就剩只靴子。(有夸张成分。)

    京城到河南之间政令传达尚且麻烦如此,更别提几千里之外了。

    所以很多时候,看史书的一些命令,感觉是唐人唐语,实际上放到那个年代,把吕尚、张良还有文庙所有人都拉出来,他也没辙。

    而薛虹这个主意就很不错,本土依旧实行大一统,咱们不往华夏本土以及战略要地封。

    全都往海外封!

    反正谁统治不是统治?与其便宜那群番邦蛮夷,还不如让朕的子孙还有大明的百姓过去当国王呢!

    至于未来会不会出现春秋战国那种情况,子国把宗主国干了的情况。

    隆庆帝对此完全不担心,大明要真在几百年后被车翻了,那也是子孙后代菜,和他本人没关系!

    朕给你们子孙后代留下天胡开局已经很够意思了,还想怎么样?

    况且按照薛虹这个分法,还有子国距离大明本土的距离,隆庆帝觉得,想出现春秋的情况,几乎永远不可能,除非未来军队会飞!可以一日千里,万里!

    否则诸侯国永远不可能威胁大明本土。

    与其和养猪一样,把宗室、功勋全部困在京城,还不如废物利用,让他们带人去给大明圈地盘!

    以前不向外打是条件不允许。

    现在地图有了,实力够了,条件允许。不开疆拓土,都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