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 第二百七十五章 第二次北征

第二百七十五章 第二次北征

    六月份,正是草原上牧草最为肥嫩的时候。

    游牧部落的牛羊马匹吃了一个冬天的干草料,又等了一个春天,好不容易等到牧草长大了,正是饱食养膘的好时节。

    万历又准备北征了!

    北虏诸部欲哭无泪。

    这百余年他们可以说是年年入寇大明,这一下,他们终于尝到被年年被暴揍的滋味了。

    他们还不知道呢。

    万历去年还只是让边军骑兵练练手,根本就不算什么北征。

    今年万历可是准备真正北征了,准确的说这是他第二次北征。

    这次他的目标就是宣府镇北面的察哈尔部。

    不过,他打出的口号还是征讨土默特部。

    土默特部都被他给吓唬了三回了,都有点麻木了。

    这次他们倒是没感觉特别害怕。

    反正打不过就跑呗,跑习惯了就好了。

    北虏诸部大多也是这态度,他们都被打习惯了,习惯了也就没那么怕了,打不过就跑本来也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洪武朝和永乐朝他们都是这么跑过来的。

    他们还把万历当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呢。

    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那都是追着北虏诸部打,击败了,打服了,打的投降了,归顺了,或者追的没影了就班师回朝。

    所以,北虏诸部还有逃跑的空间。

    漠南和漠北那么大,实在不行还能逃往奴尔干都司乃至西伯利亚。

    这动不动就数千里甚至上万里的距离,着实让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都鞭长莫及。

    万历跟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可不一样。

    他是打到哪里就守到哪里,一步一步推进,逐渐把北虏的地盘全部占领!

    不过,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或者说打下容易守住难。

    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肯定也知道,只要打下来守住就能一劳永逸。

    问题,上千里、数千里、乃至上万里的地盘不是那么容易守住的。

    洪武朝和永乐朝也就在塞外守住了北平行都司那一片上千里方圆的地盘,就那还是因为地形原因,好守。

    北平行都司三面环山,一面还有一条河缓冲,北虏骑兵要冲过来没那么容易。

    至于塞外其他地方,虽然不是一马平川,但也没有什么高大的山脉和宽阔的河流阻挡北虏骑兵,压根就不好守。

    这个问题也让万历颇为头疼。

    察哈尔部的地盘除了南面是宣府镇和大同镇,东西北三面根本就无险可守啊。

    而且,那块地盘都不知道有多大,因为北虏诸部的放牧区域根本就没有边界。

    他唯一的办法貌似就是修建城池堡垒,然后以骑兵震慑。

    问题,北平行都司那么好守的地方,城池和堡垒都修建了一年多才修建完,察哈尔部那无险可守的地方又要修建多久呢?

    他可不能在那么一片地盘上就耽误好几年,光是鞑靼的地盘就十倍于察哈尔部的地盘啊,还有瓦剌,还有奴儿干都司,那都比鞑靼的地盘还要大。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快速的把城池堡垒修建起来呢?

    万历琢磨了不知道多久,终于想到办法了。

    六月己未,一大早辰时许,他便带上一大家子人坐上马车,在上万锦衣卫轻骑和上万禁军轻骑的护卫下往避暑山庄赶去。

    这会儿京城到避暑山庄的路都已经铺上沥青和碎石子了,马车跑起来都轻快得很,战马那更是全速狂飙都没有问题。

    午时还未至,他们便赶到了密云行宫。

    紧接着,他便将永年伯王伟和周丹泉招至原来的县衙大堂。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直接问道:“周公,你会烧砖不?”

    呃,这话问的。

    我一个烧制瓷器的高手你问我会烧砖不?

    周丹泉愣了一下,这才小心道:“万岁爷,砖其实也算是陶器的一种,算是最简单的陶器,跟陶器的烧制过程基本是一样的,这个微臣自然是会烧制的。”

    哦,原来是这样。

    那就什么都不用解释了。

    万历微微点头道:“嗯,朕就是想用窑炉来烧砖试试,要不,你组织人手给朕建个大点的窑炉。”

    哦,原来万岁爷是想用窑炉烧砖啊。

    民间烧砖用的可不是窑炉,包括砖瓦匠烧砖,那都是把风干了的砖块和柴火、煤饼、干草等一起堆起来,然后用大块土砖围起来,围的像个圆形堡垒一样,然后在下面预留的孔洞里点火烧。

    那么烧省钱啊,以前煤还没流行起来的时候那就是砍柴火烧,除了人工,基本没有其他成本。

    如果建窑炉烧那就不一样了,光是建个窑炉费的人工成本那就比民间土办法烧一堆砖还要高。

    不过,对于万岁爷来说,这点人工成本自然不算什么。

    周丹泉细细想了想,随即问道:“万岁爷,这烧砖的窑炉您想建多大?”

    这个问题。

    万历想了想,干脆道:“那自然是能建多大就建多大,你看着办就行了。”

    啊?

    窑炉能建多大呢?

    周丹泉细细想了想,随即小心道:“万岁爷,微臣见过的窑炉最大的就是景德镇的镇窑,那里面足有数丈方圆,这避暑山庄里恐怕没法建那么大的窑炉,微臣得去找座土质比较紧实的山来掏才行。”

    数丈方圆?

    万历追问道:“那里面能烧多少砖?”

    呃,那是用来烧制瓷器的名窑,不是用来烧砖的。

    周丹泉估摸道:“那里面一次最多能烧制两三万件瓷器,烧砖的话,砖的形状规整,比瓷器好码放,微臣估摸着一次烧个五六万块应该是没问题的。”

    这个是多还是少呢?

    万历想了想,又问道:“那围起来跟个圆形堡垒一样的砖窑一次能烧多少砖?”

    这没个定数啊。

    周丹泉回想道:“万岁爷,那种砖窑看着大,其实里面夹杂的柴火、煤饼、干草等很多,所以,一般也就能烧几千块砖,最大的也就能烧上万块,多了就不行了。”

    这意思,一个窑炉就能顶十来个那样的砖窑?

    太好了!

    万历连连点头道:“那你赶紧去挖个这样的窑炉给朕看看。”

    这赶紧是多长时间?

    那自然是越快越好。

    周丹泉回去之后便召集了数百掏洞高手跑避暑山庄四周找了个合适的山坡疯狂掏起来。

    第二天午时许,万历正陪着一众嫔妃和皇子公主在后院用膳呢,李玄成突然又探头道:“万岁爷,周公求见。”

    这家伙,不会这么快吧?

    万历闻言,立马放下碗筷,起身道:“你们吃,朕去看看。”

    周丹泉见他出来了,连忙拱手躬身道:“万岁爷,窑炉建好了。”

    果然,这家伙办事是能有多快就有多快。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在哪儿呢?”

    周丹泉不假思索道:“就在北较场西面。”

    那近得很。

    万历闻言,当即招来禁军轻骑,跟着周丹泉往北较场奔去。

    不一刻钟,他们就来到了一座不是很高的山下面。

    这时候山底下已经掏出来一个大抵比人高一点的城门型孔洞出来了。

    万历跟着周丹泉走进去一看,里面就是个不到丈许高的圆弧形山洞,跟个倒扣的碗一样,四周包括顶上竟然还整整齐齐铺了一层砖,正顶端还有个脸盆大的圆孔,阳光正好从上面照下来。

    他细细看了看,随即问道:“周公,铺砖是为了防塌吗?”

    周丹泉连连点头道:“是的,万岁爷,山土烧干了会往下掉,所以必须铺一层砖,这些砖中间还要加上黏土,这样只要烧一窑,那就会联成一体,就跟个巨大的碗倒扣着一样。”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你这费了不少人手吧?”

    这个。

    周丹泉颇有些尴尬道:“是的,万岁爷说赶紧,所以微臣召集了三百多匠户。”

    嗯,三百多匠户倒是不多。

    万历又扫视了一圈,随即问道:“你为什么挖这么低呢,这样不是要少摆很多砖吗?”

    周丹泉细细解释道:“万岁爷,挖这么低是为了升温快,这窑炉的高度猛火烧十个时辰左右就差不多了,挖得越高,需要烧的时间就越长。”

    嗯,还是效率高点好。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吩咐道:“那赶紧烧一窑砖出来试试。”

    呃,又赶紧啊?

    那得赶紧召集几百匠户做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