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神探1546 >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严世蕃:我要与罪恶斗争到底!(三更)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严世蕃:我要与罪恶斗争到底!(三更)

    寅时刚过。

    正月的天还是暗着的。

    海玥、海瑞、林大钦、严世蕃、桂载、苏志皋已经结伴出了国子监大门。

    不止是他们,各个斋舍都有人起了个大早,众人汇聚起来,浩浩荡荡地出了集贤门,朝着西市而去。

    这个点,平日里除了上早朝的官员,出来的百姓并不多,但这一回还未接近西市口,大伙儿就知道来晚了。

    那一棵棵老槐树下,已挤满了人。

    且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刑场中央那两根新立起来的朱漆柱子。

    柱子上缠着的铁链还沾着晨露,在深冬的寒风里泛着冷光,大伙儿就这么看着。

    随着天光渐亮,那柱子越来越清晰,围观者的眼睛也越来越亮。

    “让让!让让!”

    最先出现的不是锦衣卫,而是顺天府的衙役,这群人挥舞着水火棍开路。

    人群如潮水般分开,却又迅速合拢。

    衙役走了几个来回,见状也无可奈何了,唯有守在刑场边上,维持着秩序。

    终于。

    远处传来沉闷的鼓声。

    “来了!来了!”

    显然锦衣卫很清楚今天围观的人会很多,出面的就是三四十名壮汉,骑着高头大马当先开道,后面跟着两辆囚车,木轮碾过青石板,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

    “恶贼!那恶贼出来了!”

    几乎是囚车一出现,之前安静的京师百姓突然暴动起来,衙役们想要阻挡,结果竟是一个白发老妪率先冲出人群,将准备好的烂菜叶狠狠砸向囚车。

    “俺闺女……俺闺女就是被这畜生抢进侯府,不到三个月就投了井!”

    “那群恶奴打砸俺的铺子……老父被踢了几脚,躺在床上几个月……没能救得回来啊啊!”

    “天杀的畜生!!”

    人群炸开了锅,各种烂菜烂果子小石块如雨点般飞了过去,各种凄厉的控诉汇聚到一起,很快谁都听不清在说什么,却又莫名汇聚成一股声浪。

    “死!死!死!”

    刑台四周,顺天府的衙役们手挽手围成圈,勉强地将百姓堵住,但也是汗流浃背。

    刑场的公案后面,一排官员已然就座。

    张家兄弟的抓捕完全是锦衣卫执行的,包括对府邸的搜查和证物的确认,不过等到审问之后,锦衣卫又奉命将这两人在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处过了一遍,组成三司会审。

    于是乎,这场行刑,不仅锦衣卫指挥佥事萧震到场,还有刑部右侍郎姚景阳、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润和大理寺少卿汤沐出面。

    此时四个人坐在公案后,看着百姓蜂拥向张家兄弟的囚车,神色各异。

    除了萧震外,其他三人看着百姓群情激奋的样子,都有些担忧,再瞧瞧天色,刑部右侍郎姚景阳忍不住道:“诸位,既是斩立决,行刑的时辰是不是到了?”

    此言立刻得到了赞同:“姚侍郎所言甚是!”“百姓拥堵,万一出了乱子,可不好交代!”“早早问斩吧!”

    正常情况下,行刑时间是午时三刻,也就是大中午艳阳高照的时候,可之所以今天这么早地将张家兄弟押过来,也是知道观刑的人恐怕会很多,如果是正午人流高峰期间,那西市甚至有造成拥堵踩踏的凶险。

    可他们没想到,现在来了个大早,依旧会有这么多人,万一出了大乱,作为监斩的官员,那可是不小的麻烦。

    眼见三司的口径统一,锦衣卫指挥佥事萧震不置可否地道:“就依三位之意,行刑吧!”

    命令传下,已经被绑在朱漆柱子上的张家兄弟,扒下囚衣,开始验身,其中一人挣扎起来,嘶吼着道:“我是国舅!我姐姐是当今太……”

    话未说完,就被旁边的差役用破布塞住了嘴,拉起头发,左右看了看,冷冷地道:“验明正身完毕!”

    “行刑!!”

    刽子手往手心吐了口唾沫,特意将刀举高,好让阳光在刃口上折射出刺目的光斑。

    但现在不是正午,没有那种炫目的光彩,只有决绝的刀光。

    “唰——!”

    两道刀光闪过,整个西市的中心处陡然一静。

    百姓们眼睁睁地看着,血柱冲起,人头滚落,其中一个咕噜噜地滚到铺了石灰的竹筐里,另一个则是歪到一旁,更显得面容扭曲,死不瞑目。

    “好!!好!!”

    中心处的寂静瞬间打破。

    不知谁带头,手中的各种东西齐刷刷地飞向刑台,砸向那颗头颅,宣泄着最后的愤怒。

    有的人甚至把手里的炊饼都扔了出去,热乎乎的饼子粘在血泊里,很快被染成暗红色。

    望着这副场面,公案后的几人长舒一口气。

    总算没有出乱子。

    同时看到张鹤龄、张延龄的下场,也心有戚戚焉。

    正如张璁曾经上书劝谏,毕竟是国舅,为了史书上的仁德之名考虑,是不是要高抬贵手?

    毕竟对于太后的娘家人,历朝历代至少都会保留一份体面,除非真的是起兵谋反。

    至于张家兄弟谋没谋反……

    这大家还不是心知肚明么!

    当然现在人都死了,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愈发谨慎吧!

    连太后的亲弟弟说杀都杀,近来张阁老还要整顿吏治,只怕是又有一段人人自危的时期喽!

    “走吧!”

    且不说公案后面的官员起身,心情复杂地离开,海玥一行也准备回国子监了。

    说实话,他们起了个大早,本来想近距离观刑的,小时候看过一次斩首,被吓尿的严世蕃还做了一番心理建设,结果是根本都没能挤得进去。

    就是站在外围,远远听到叫骂哭喊,然后看着烂菜叶和石子乱飞,最后听得百姓接连叫好。

    全程蹭了个氛围。

    不过这种对当朝国舅的问斩,让诸多学子还是议论纷纷。

    知道张家兄弟要被处决,和真正将人处决,终究是两回事。

    对待太后母族都这般赶尽杀绝,有人立刻评价当今陛下有太祖遗风,绝不姑息养奸,有的则怀念孝宗时期君圣臣贤,仁者爱人的治国理念,明里暗里更期待回到那个时期。

    一心会自然是支持陛下的决断,不仅严世蕃和桂载两人歌颂当今陛下是圣君作为,就连最少言语的苏志皋都评价道:“此举不仅能振奋人心,更有助于张阁老的吏治整顿,如今各处冗官太多,尸位素餐者众,必须裁汰了!”

    众人纷纷点头,海瑞更是沉声道:“吏治整顿,才是重中之重,唯有吏治清明,各种政务才能贯彻始终!”

    嘉靖新政的第二阶段全面展开了。

    第一阶段是桂萼推行的度田清丈、一条鞭法。

    目前很不顺利,一条鞭法本来就有银钱不足的弊端,度田清丈则是在土地兼并的大背景下,被各地士绅联合抵制,交上来的清丈结果相当荒谬,纯粹是骗傻子玩。

    眼见各地衙门不配合,与之地方士绅同流合污,内阁着重推行另一大行动,整顿吏治。

    先从镇守中官开始,这群地方上太监早就因为结党营私,大肆搜刮,弄得天怒人怨,更以报效朝廷为名,巧立进奉孝顺名目,定额孝敬天子,其实就有些像电视剧里的杨金水。

    张璁现在就对杨金水们开刀,天下一十三省,都有因“贪纵害事”而被裁革的镇守宦官,同时也在推行裁革冗官。

    这场改革来势汹汹,历史上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裁撤了大量冗员,对捐纳、荫袭等非正途官员进行资格复核,罢黜虚衔者三千余人,狠狠解决了一批吃空饷的吸血鬼,让财政颇有好转。

    而今再有张氏兄弟一案,也给那群贪官污吏狠狠敲响警钟,完全收手不可能,太祖朝杀成那样都是杀不尽的,更何况现在大明官员的俸禄确实不足以养家,一味要求官员清廉也不合理,但让吏治清明一阵,干实事的官员多一些,还是能够办到的。

    众人回到国子监后,再度投入到学业中,都觉得干劲十足,恨不得马上能科举入仕,也成为推行新政的一员,中兴大明,名留青史。

    然而数日之后,正月还未过完,严世蕃急匆匆走入堂内:“明威,你可知近来民间突有传言,说张家兄弟没死!”

    海玥愣住:“没死?”

    严世蕃沉声道:“说死的是两个替身,根本不是那两个罪大恶极的国舅,所以行刑官才未到正午,就急匆匆地处决,再毁灭了一切证据!”

    海玥的神情郑重起来:“此事非同小可啊!”

    且不说这两个恶贯满盈的国舅活了下来,何其的不公,此前闹得沸沸扬扬,西市问斩更是京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用不了多久天下都会传遍,结果说两人没死,被替换了?

    朝廷威严何在?天子颜面何存?

    严世蕃来时的路上已经想过:“造谣之人居心叵测啊,这是要打击朝廷的威望,更是冲着陛下去的,我一心会岂能坐视不理?”

    海玥看着他:“东楼,你待如何?”

    严世蕃咬了咬牙,下定决心:“我想入刑部查一查,到底有没有死囚被换,顶罪替死,蒙蔽君父的滔天大恶!若真有,我必与之斗争到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