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 第11章 诸葛薨,顾烨起势(求月票)

第11章 诸葛薨,顾烨起势(求月票)

    洛阳。

    伴随着皎洁的月光,顾烨一路跟随着丞相府的下人赶来了丞相府。

    方甫入府便看到了正借着幽幽烛火处理朝堂奏疏的诸葛亮。

    他满头的白发在烛火的映射下更加刺眼。

    虽然早已知晓诸葛亮的为人性格,但当顾易亲眼见到这一幕时内心还是不由得一沉。

    这或许也是历史的魅力之一。

    一个个英雄豪杰在岁月这把屠刀面前,哪怕是时刻面对着死亡,却也仍旧是有着自己的坚守。

    “丞相。”

    顾烨连忙行礼开口。

    诸葛亮并未抬头,只是摆了摆手道:“昭德,快快过来,看看这道奏疏如何?”

    这已经是两人这几年之间的常态了。

    顾烨连忙走上前去接过奏疏一看,立刻便看到了上面的内容。

    这是钟会的奏疏。

    对于大汉的官员考核,他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方略,想要对此进行改革。

    其中内容放在当代也绝对算是优秀之作。

    但唯一的坏处就是过于激进了一些。

    就比如钟会所说的强行规定几个科目,让考生的整体素质都有提升。

    这种行为对于当前的大汉就是过于激进。

    顾易自然不会选择无视,沉吟了片刻之后,便摇了摇头道:“丞相,此疏之中部分方略提的不错。”

    “比如.”

    他逐条分析起了这其中的优劣。

    虽然顾易并未一直操控,但或许是因为长时间观察的缘故。

    顾易总觉着自己在政治敏感上也有着一定的成长。

    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后世的记忆,以及一个现代人领先的视野。

    诸葛亮听得十分认真,最后不由得点了点头,神色复杂的看着顾烨:“此事,便只能交给你们后世之人了。”

    “丞相.”

    未等顾易操控,顾烨自己便连忙开口,满脸不忍:“您何苦前去兖州?”

    “若丞相信任小子。”

    “小子愿代丞相前去兖州,监管赈灾之事。”

    他这话完全出自真心实意。

    两人之间虽无师徒之名,却已有师徒之实。

    顾烨如今对于诸葛亮的感情丝毫都不比顾氏的亲人们差。

    又怎么可能忍心看着诸葛亮这般状态赶赴前线?

    但诸葛亮却直接摇了摇头。

    他事必躬亲的性格便早已注定了他的结局。

    纵然大汉没有这般天灾,诸葛亮亦是会倒在兴汉的路上。

    刘备、顾琛、顾泽;

    当这三人将重担交给他的那一刻起,诸葛亮此生的结局便已然注定。

    他并未多说什么。

    只是将那一份奏疏交给了顾烨,让顾烨拿回去钻研。

    顾易明白诸葛亮的心思。

    就如同当初的顾琛将朝政交给他自己一般。

    诸葛亮将此事交给了顾烨。

    他已经看出了大汉官员考核的纰漏,但现在的他已经没有时间再去考虑这些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

    随着顾烨离去,诸葛亮缓缓地拿起了一旁的毛笔,借着这昏暗的灯火,在身前的纸张上写下了早已想好的一个个名字。

    延康五年,五月;

    诸葛亮率通水利之人包括顾氏第七代子弟近百人赶赴兖州。

    临行之际——

    刘禅率领百官送别。

    看着诸葛亮逐渐佝偻的身躯以及满头的白发,他的双眼在不觉间也是红了起来。

    此时此刻,相比于当初顾琛离去之时又是何其的相似?

    刘禅觉着他这个皇帝当的实在是太累。

    纵是权势滔天,也只能坐视一个个对他来说十分重要的人离他而去,没有任何的办法。

    这是何其残忍之事?

    泪水不知何时便在刘禅的眼神之中滑落了下来。

    顾烨自然也在其中。

    不过相比于伤悲,他的目光却更是坚定。

    他似乎是想要做些什么。

    自这一日后,顾烨再除去每日例行的学习之后,便开始仔细的钻研起了大汉当前的选官政策。

    他似乎是打算在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直接将此事定下来。

    就如同当初的诸葛亮一般。

    在顾琛还在世的时候,通过科举交出了一份让顾琛心满意足的答卷。

    此事对于他个人而言自然艰难。

    对于核心制度的改革;

    也唯有足以冠绝当代的人杰通过长时间的思考才可以做到。

    饶是昔年的顾熙,也是经过数十年的思索,才确定了最后的制度。

    但别忘了,顾易还在!

    其实顾易是没想这么快就直接出手的。

    因为他要考虑对顾氏第八代子弟们的影响。

    这一代的顾氏子弟本就有些浮躁,若是看到同代之人快速扬名于天下,恐怕会加剧这种心态了。

    不过既然顾烨自己已经有了这个打算。

    顾易便也无所谓了。

    整治家族的机会还有很多,且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做成此事,最起码也能让诸葛亮于安心之中逝去。

    顾氏的出现除却改善自身之外。

    不就是要一点点的弥补历史的遗憾吗?

    顾易并未将步子迈的太大。

    如果说现在大汉的选官制度还只是有了科举制的雏形的话,顾易只是将它提升为了刚刚形成的科举制度。

    作为覆盖了大半华夏封建史的一项制度,科举制的形成到后来也有着极多的变化。

    制度是需要随着时代一点点的进步。

    步子迈得太大,只能得到反效果。

    甚至到时候的发展都有可能直接脱离顾易的掌控,顾易可不想这样。.

    兖州。

    ——赤地千里!

    常年的天灾对整个兖州的生态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若不是因为朝廷的大力赈灾,如今的兖州恐怕也彻底沦落为一片死地,再无任何生机。

    虽然早就已经对兖州的灾情有了预料。

    但当诸葛亮切身感到兖州之后,还是感觉到了心情的沉闷。

    数年的天灾,到底让多少人倒在了这片土地之中呢?

    诸葛亮也不知道。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利用好所有时间,争取快速解决掉这等惨状。

    此次治水与当初顾康时所面对的情况可不同。

    诸葛亮要考虑的东西有很多,不仅仅是要设计好具体的挖掘路线,同样也好保证好施工之人的身体。

    水是当前最重要的东西。

    要想保证工程的顺利,就必须要考虑好这一点。

    虽然此次带来的人手并不少。

    但诸葛亮的性格,就注定了他还要实地考察。

    在这种天气之下。

    这可是一件十分遭罪的事。

    足足过了近一月的时间,他才将此事彻底定下。

    ——决定以黄河主流为始,先铸引水渠与蓄水池,保证水源的充足。

    七月末,此事正式开工。

    这注定是一件能够青史留名的大事。

    也正是因为顾氏的出现。

    百姓们也是从一开始面对天灾的手足无措,极为提前转变成了如今这般敢于逆天改命。

    诸葛亮始终都坚守在赈灾最前线。

    任谁劝阻都没用。

    而最关键的是,他一边在守着赈灾,同时间也在关注着大汉的朝堂。

    他似乎已经习惯了劳累,就不可能闲的下来。

    此事注定无比艰难。

    以科学的角度来看,在高温且人口密集的情况之下,就更会滋生细菌方便传播。

    其实顾易这一次已经为大汉带来了很多的改良手段了。

    饮用沸水、石灰杀菌等各种在当前能够使用的手段都在其中。

    但防疫杀菌这种事——

    在当前的这种情况之下,就不可能做到极致。

    尤其是在兖州当前这种情况之下。

    疾病还是逐渐升起。

    诸葛亮深知此事的严重性,立刻便开启了大规模的隔离。

    但这种事一旦升起就不可能轻易结束,尤其是在挖渠这种人口密集的区域。

    疾病越来越多。

    最关键的是——虽然诸葛亮已经万般小心。

    但他的身体似乎是真的太差了。

    抵抗力不足就一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虽然他已经将隔离做到了极致,但终还是被染上了疾病。

    多年掌控朝中的极致消耗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爆发了出来。

    工程尚未过半,诸葛亮便直接倒了下去。

    这是谁都未曾想到的意外。

    也好在诸葛亮此行带来了不少人,其中也有顾氏第七代子弟。

    虽然这些人于天下的声望还比不过诸葛亮这个丞相,却还是能挑起大梁稳住赈灾之事。

    但一层莫名的阴霾还是在众人心中浮现了出来。

    很多人想让诸葛亮返回洛阳。

    但以诸葛亮的性格,他又岂会离去?

    且不说他还能不能撑住。

    若是将这疾病再次带回洛阳,那他可就要成为大汉的罪人了。

    他又岂能如此?

    此事迅速便被传回了洛阳。

    当听闻此事之后,刘禅彻底的慌了。

    他几乎将朝中的太医全都派了过去,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治好诸葛亮。

    但顾易却十分的清楚,这注定是枉然。

    以那种程度的隔离还能感染。

    便足以说明诸葛亮的身体到底有多差。

    多年的操劳,早就已经掏空了他的身体,这一次的疾病只是诱因,会让诸葛亮身体之中的隐疾完全爆发出来。

    这种情况别说放在当前的大汉,就算放在现代都是一件难题。

    又怎么可能逆转?

    冠军侯府。

    顾易看着眼前刚刚完成的《改革奏疏》,不由得便轻声呢喃了一句: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他操控着顾烨摇了摇头。

    旋即拿起这份奏疏,便直接走了出去。

    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是时候来给大汉一些震撼了!

    无形的巨浪几乎瞬间便在洛阳城之中升了起来。

    仅仅一日,此事便传遍了整个洛阳。

    以当前大汉的朝廷配置,这些人又岂会察觉不出来官员考核制度之中的漏洞呢?

    而且别忘了.钟会早就已经插手其中了!

    当看到顾烨所提出的改革之举后,对于整个朝堂所带来的震撼实在是难以想象!

    群臣们顿时便开始了议论。

    而这一次——

    顾易更是操控着顾烨参与其中,借着他的嘴来回答各种问题。

    听着那一个个答案。

    朝堂内的群臣也是立刻领会到了其中的核心,更是对此惊为天人。

    虽然顾烨在此之前便已经改革了赈灾。

    但所有人都本能的以为这其中一定是有着诸葛亮的帮助与点拨。

    可这一次不同!

    诸葛亮于顾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再外!

    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这也说明了很多东西!

    顾烨的名字立刻响彻了整个洛阳。

    当然,这种事自是不会轻易直接定下来。

    刘禅这些年来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成长,但他也不会直接自己做决定,立刻便将此事送往了兖州。.

    兖州。

    诸葛亮病的越来越重了。

    强烈的虚弱感时刻都在折磨着诸葛亮,让他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

    最关键的是——

    为了避免传染,诸葛亮更是不准他人来见。

    唯有一个愿意陪着他赴死的下人时刻照料着他。

    哪怕就算是到了这种地步,他仍是在关注着当前的局势,借旁人之口来传达赈灾之事的进展。

    “丞相.”

    再一次说完了赈灾之事,看着床踏上奄奄一息的诸葛亮,那下人的脸上满是悲痛之色,直接便跪了下来:“咱们回洛阳吧。”

    他满脸悲痛之色,滴滴泪水不断滑落。

    闻言,诸葛亮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双眼通红,整个人的状态极差,仿佛随时都会油尽灯枯。

    “回洛阳?”

    诸葛亮轻声呢喃了一句,又微微摇了摇头:“我回不去了。”

    这一瞬间,他忽地就想起了当初他去见顾琛时的一幕。

    却没料到时隔多年。

    他竟然会说出和顾琛一模一样的话。

    “丞相.”下人脸上悲伤之色更浓,似乎还想再劝一劝。

    但诸葛亮却直接开口打断了他,声音虚弱的交代道:“告诫他们,万万要做好一切准备,决不能让赈灾的灾民们饿着肚子。”

    “要注意好蓄水池的修缮.也要注意好病者的隔离”

    这几乎算是诸葛亮每天都要交代的细节。

    但还未等他说完。

    就在这时,一道急切的脚步声忽然传来,停在了帐外。

    “丞相,洛阳急报!”

    闻言,诸葛亮的表情瞬间一变,眼神之中闪过了一丝慌乱:“可是洛阳出了事?”

    下人不敢犹豫,连忙起身走到营门前开口问道:“何事?”

    外面的甲士并未多言,只是将奏疏递了进来。

    下人自觉的拿着奏疏走到了诸葛亮面前,打开奏疏通篇诵了出来。

    “当今选官之制科目繁杂”

    “小子以为可分设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以及临时的特科。”

    “秀才科当以时务策与经典理论为主;”

    “明经科科当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背诵与注疏;”

    “进士科当以治国策略为主”

    下人仔细的读着奏疏上的内容。

    诸葛亮的表情原本还十分的紧张,但听着听着他的表情就完全变了!

    整个人的表情忽然严肃。

    一边听着具体的内容,一边思考起了这其中的可行性!

    说白了,顾易的这一次改革就是将大汉嘈杂的科目进行了具体的分类,让整个制度更加简洁了一些。

    诸葛亮的表情愈发严肃。

    待那下人刚刚读完看向了诸葛亮,他猛地便是一愣!

    诸葛亮的脸色竟然都红润了些许。

    他的表情顿时一变,本能的便以为这或许是回光返照,泪水再次翻涌而出。

    但就在下一刻,诸葛亮的声音却是忽然响起。

    “天不负我大汉!”

    这道声音格外的有力,完全就不像是现在的诸葛亮能够说出来的。

    “丞相——”

    那下人完全愣住了,甚至就连声音都在发抖。

    但诸葛亮却并未给他发问的机会,目光灼灼的看着他,迅速说道:“快!替我执笔,快!”

    看着眼前焦急的诸葛亮。

    那下人也不敢犹豫,连忙走到一旁拿起了笔。

    诸葛亮一边看着奏折一边开口让下人记录。

    他大大的称赞了这次的改革方略,并给与了绝对的支持!

    诸葛亮太了解刘禅了。

    面对这种大事,他不给与绝对支持的话刘禅定是会犹豫不前。

    这份奏疏就在当日便被送往洛阳。

    而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的缘故,诸葛亮的身体自这一日后忽然就好了许多。

    再加上一众太医相继出手。

    诸葛亮整个人的状态肉眼可见的恢复。

    而当他能再一次的站起来之后,诸葛亮便压下了所有人让他好好修养的提议,重新回到了赈灾前线。

    同时间,在收到了诸葛亮的奏疏之后。

    刘禅终是定下了此事。

    最为关键的是——

    他更是听从了诸葛亮的意思,将此事全权交给了顾烨,正式让顾烨踏入了大汉官场。

    消息一出,朝野皆震!

    虽然此次改革是顾烨所提出来的。

    但顾烨的年纪还太小了。

    将如此重要的改革交给顾烨,岂能不让人心惊?

    当下便有不少大臣相继上书劝阻。

    这些人当然不是要针对顾氏。

    刘禅不死。

    顾氏在朝堂内的地位便无人可以动摇。

    他们是真的担心顾烨搞砸此事,毕竟官员考核乃是大汉的核心制度之一。

    但刘禅的态度却是极为坚定。

    他本就对顾氏子弟有着天生的好感,更别说此事还是诸葛亮主动提出来的了。

    对此,顾易自是不会拒绝。

    当他选择让顾烨起势的那一刻起,这一路便唯有不断前行。

    这对于他而言,只是一个起点。

    顾易这一次不打算留手。

    无论是从学术上亦或是武功上,他都要完成早已想好的一切。

    刘禅对他而言也是个很好的皇帝。

    最起码——

    顾易无需向之前操控那般,担心水满则溢!

    当然,此事注定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大汉的关键,仍是在兖州的灾情之上。

    刘禅是真的十分担心诸葛亮。

    他知道诸葛亮对于顾烨的看重,甚至是还找到了顾烨,想让顾烨前往兖州去劝一劝诸葛亮,将诸葛亮劝回来。

    但顾易却拒绝了。

    他了解诸葛亮。

    当走出洛阳的那一刻起,除非彻底功成,诸葛亮就不可能再返回洛阳!

    去见诸葛亮,除了让其分神之外毫无意义。

    其实他的身体能够有所恢复,便已经出乎了顾易的预料了,在这种时候不如全心全意的支持诸葛亮。

    他只是建议刘禅下诏给与兖州更大的支持。

    对此,刘禅自然不会拒绝!

    延康五年,九月;

    陈留郡工事毕。

    在朝廷所有的重心都在兖州的情况之下,工事的速度也提升了许多。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刘禅甚至还调动了一些将士来帮助诸葛亮!

    终于,就在十一月。

    工事终毕。

    伴随着一声声的欢呼声不断响起,诸葛亮就如同是完成了某种使命一般,再一次的倒了下去。

    这一场的大病远比上一次还要迅猛。

    仅仅一日时间。

    诸葛亮整个人便奄奄一息,甚至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但唯一的不同的是——

    他的脸上终是没有了以往那般的担忧之色。

    反倒是十分的坦然。

    于诸葛亮而言,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

    剩下的只能交给后人。

    最起码现在朝堂之中留下的是他了解的臣子,而未来也有他看重的人。

    从顾琛手中接过重担这么多年。

    他始终如履薄冰。

    如今,也是要好好歇一歇了。

    这一天来的比想象之中还要快。

    就在次日的清晨,诸葛亮于任城含笑而终。

    延康五年,十一月;

    大汉丞相诸葛亮薨于任城。

    临终之际效顾琛之举,劝导刘禅切莫关照家族子弟。

    丧事从简。

    切莫超过顾泽之礼;

    若是可以,愿葬入巨鹿之地,以伴顾泽安眠。

    当听闻到这个消息之时,甚至就连顾易都沉默了片刻,心中既意外又不意外。

    意外的是诸葛亮竟然愿意葬入巨鹿。

    不意外的是他的遗奏。

    但仔细想想后,顾易也便释然了。

    于诸葛亮而言

    或许此生最为自在最没有负担的时候,就是在巨鹿求学的那些年。.

    ——————

    “延康五年冬十一月,天下大祲始弭。

    时丞相诸葛亮奉敕抚兖州饥馑,昼夜勤瘁,以疾薨于任。

    亮少孤,承顾氏诗礼之训,弱冠蒙昭武帝殊遇。

    及受顾琛托孤之重,夙夜匪懈,以卫汉鼎。

    居相位数十载,明法度,肃朝纲,劝农桑,丰仓廪。

    由是海内清晏,远人慕义,贡使络绎于途。

    临终手疏曰:“臣家植桑八百,薄田十五顷,子孙足供饘粥。臣亡之日,内无余帛,外无盈财,庶几无负陛下。”

    ——《炎汉书.诸葛亮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