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战争,是有一定的准备期的。
不是说一方君主突然发神经,说打就立马要打。
准备期做什么呢?兵马,粮草,军械,包括举国百姓人心归拢,舆情煽动,以达到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效果。
最后才是发动战争的时机。
啥准备都没有,扔一道圣旨非要马上发兵,这种君主岂止是昏君,简直是棒槌。
幸好赵煦不是棒槌。
他很清楚准备一场战争有多繁琐,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尤其是与辽国交战,更是赌国运。
赵煦渴望这场战争,但他不会被这种渴望冲昏头脑,每临大事沉得住气,这是帝王的基本素养。
“官家且静气等待时机,臣以为,先将咱们自己的拳头变硬了,才有底气揍别人,臣讳言,大宋的军事积弊甚深,重文轻武的祖制急需改变。”
“打个浅显的比方,民间百姓之家,求人帮忙还要说几句客气话呢,凭什么朝廷要用禁军将士卖命,却还要将他们的地位和尊严踩进泥里?没这么欺负人的,古往今来都没这个道理。”
“臣知道官家担心什么,其实完全不必。天下兵马之权是牢牢握在官家手心里的,不管任何武将需要调动兵马,都需要层层上报。”
“如此集权之下,官家完全不必担心武将拥兵谋反,既如此,在官家划定的圈子里,何妨多给劳苦军汉们一点福祉恩典?”
赵孝骞不得不再次提起军事,上次赵煦纳谏,给汴京上四军的将军们上了勋号,也给将士们发了赏赐。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赵孝骞知道赵煦的担忧,这种担忧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有了,才会立下“重文轻武”的祖制。
归根结底,赵匡胤是吸取了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拥兵自重,而终致唐朝亡国的教训。
还有一点,虽说赵匡胤是赵孝骞这一世的祖宗,但无可讳言,赵匡胤这个皇帝本就当得不体面。
本尊与麾下将士共同参演,搞了一出“黄袍加身”,说得自己多么不情愿,说得天下人和麾下将士多么渴望他来当这个皇帝,既当又立的典范。
说得再花巧,也是抢了孤儿寡母的江山,终究是得国不正。
得国不正的人最怕什么?
怕的是麾下的武将们有样学样,这身黄袍你能加在身上,凭什么我加不得?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才有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终宋一朝,这条国策都被历任官家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从无懈缓。
不得不说,赵匡胤从立国开始,他定下的国策便已决定了整个宋朝的命运。
如今的赵匡胤大约早已投胎转世了,说不定投到千年以后,成了某团外卖骑手,每天都有黄袍加身,爽不爽?
但祖宗之法的遗毒,却仍在影响如今的大宋。
赵孝骞想做的,是清除这些遗毒,否则大宋纵然拥有再先进的武器,战场上军心士气全无,敌人打过来,手里的武器一扔抱头逃窜,仍旧是一场大败。
什么都改变不了。
战争的胜负,与赵孝骞个人的命运已紧紧捆绑在一起了,他没忘记,北方还有一个女真部落,如今已有崛起之势。
萧光敬的父亲萧兀纳,除了是知黄龙府和东北路统军使外,还有一个职司,那就是监视女真部落的举动。
说明如今的辽国君臣也注意到女真部落的崛起了。
情势依然严峻,时间依然紧迫,赵孝骞本不想参与朝政军事的,但今日赵煦既然问起了,赵孝骞必须要说。
他不想在陌生男人面前,脱光了表演牵羊礼。
“官家既有推行新法的魄力,为何没有改变军制的勇气?诸多新法条目,朝堂争论不休,但臣能肯定,多加一条‘兵役法’,对大宋有利无害。”
“或许会多付出一些国库钱粮,但它却能成就官家一统华夏的雄心,其中利弊,请官家仔细权衡。”
赵煦沉思半晌,缓缓道:“朕刚拜章惇为相,如今正是推行新法之时,子安所言,朕记住了。”
停顿一会儿,赵煦露出坚毅之色,道:“事关重大,朕不可一言而定,明日朕召政事堂和枢密院诸臣议事,除了新法之外,再议‘兵役法’之可行。”
赵孝骞心中稍定,诚挚地长揖道:“官家圣明,天下禁军将士必归心于朝廷。”
赵煦苦笑道:“子安一言,却给朕添了许多麻烦啊,不仅是朝堂上要面对诸多阻力,纵是兵役法可行,每年国库也不知要新增多少开支……”
这是没办法的事,提高军队的地位和待遇,不是朝廷空喊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得拿出实际的好处来。
武将的官职品级地位还好,一纸公文便提拔了,但普通将士的待遇却要实打实的付出真金白银的。
不管怎么说,赵煦松口了,赵孝骞对明日政事堂和枢密院的议事有了几分期待。
…………
君臣议毕,赵孝骞向赵煦告辞。
赵佶也跟着向赵煦告辞,二人并肩离开福宁殿。
赵煦亲自将二人送出殿门外,却见门口的赵孝骞主动与赵佶谦让。
“佶弟是郡王,理当先行,佶弟请。”
赵佶慌忙道:“您是兄长,岂有兄长后行之理,万万不可,折煞愚弟也,子安兄先请。”
“你请。”
“你先请。”
“…………”
赵煦站在殿门内,看着这兄友弟恭的一幕,眼眶不由感动得泛红了。
天家和睦,兄弟友爱,多么有希望的皇室一族啊!
赵家老祖在天有灵,睁眼看看咱们这些出息的子弟儿孙吧!
谦让之后的最终结果,二人决定并肩而行。
离开福宁殿,二人转过了宫殿拐角,走在垂拱殿的回廊边。
赵孝骞却突然变了脸色,冷不丁一脚踹上赵佶的屁股。
赵佶捂住屁股大惊失色,不明所以地看着他。
赵孝骞上前,一把勾住赵佶的脖子,从背面看,却是一副兄弟和睦勾肩搭背的亲密姿态,但赵孝骞的手臂很用力,赵佶脸都涨红了。
“子安兄,愚弟做错了什么,何故如此?”赵佶挣扎着道。
赵孝骞冷冷地道:“我这人表达兄弟情谊的时候,就喜欢用力一点,你不喜欢我用力吗?”
赵佶愕然,这话……不对劲!
赵孝骞没什么顾忌,今日见到赵佶的第一面时就想这么干了,当时赵煦在场,赵孝骞不好意思动手,现在没关系,反正左右无人。
欺负十三四岁的小小少年,不夸张的说,赵孝骞手拿把掐。
就算赵佶告状也没关系,兄弟间打闹而已,谁当回事?
想想历史轨迹如果不变,自己的命运被眼前这货害得多惨,赵孝骞便气不打一处来,松开手臂后,再次一脚狠狠踹上赵佶的屁股。
“佶弟喜欢诗词文章吗?喜欢画画吗?喜欢写字吗?喜欢稀奇古怪的石头吗?”赵孝骞阴笑连连。
赵佶神情慌乱,下意识点头。
“喜欢就多专研,多用心,别的事情少掺和,更别害人!”赵孝骞警告道。
赵佶惊惶地道:“子安兄所指何事,恕弟愚钝,还请明说。”
“别管,别问!记住我的话便是。”赵孝骞不耐烦地道。
眼前这货没到昏庸的时候,他还只是个清澈的阳光少年,赵孝骞自然无法明说,总不能告诉他,以后你就是个遗臭万年的昏君吧。
虽然事情无法明说,但该欺负的地方还是要到位的,不然心头这股无名火难消。
上下打量赵佶一翻,赵孝骞顿时看中了他腰间的一块玉佩。
玉佩上篆刻着一只蝙蝠,质地白皙剔透,显然是一块好玉。
既然是好东西,那就不客气了。
赵孝骞一把拽下赵佶腰间的玉佩,果断塞入怀里。
“兄弟今日初见,这就算是你给的见面礼了,没意见吧?”
“没,没意见……”赵佶肩膀瑟缩,像只淋了雨的鹌鹑。
想想还是不甘心,再次一脚踹上他的屁股,赵佶终于忍不住一声惨叫。
赵孝骞这才眉开眼笑地搂住他的肩膀,道:“佶弟好脾气,我喜欢跟你这样的人打交道,以后咱们多来往,时间久了你便知道,你的兄长我,还是有很多优点的。”
“走,我请佶弟吃酒去。”
赵佶真被吓到了,又是打又是抚,揍完他立马又换上一脸和煦的笑容。
这人是不是有病?分裂得好严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