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696章 大明国运之兴衰,与晋祠是否完好毫无关系(下)

第696章 大明国运之兴衰,与晋祠是否完好毫无关系(下)

    朱元璋端坐在御座之上,周身萦绕着与生俱来的威严气息。

    此刻他微微眯起眼睛,原本深邃的眼眸瞬间仿若寒潭,那细微的动作却似蕴含着千钧之力。

    一丝锐利的光芒,如闪电般在朱元璋眼底转瞬即逝。

    这光芒仿佛是穿透迷雾的利剑,又似洞察人心的探针。

    他的目光看似随意地在朱棡和朱标身上流转,实则每一下都似重若千钧。

    朱棡的神色紧张,虽努力佯装镇定,但细微的颤抖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

    朱标则竭力保持着一贯的沉稳,然而紧抿的嘴角还是暴露了他的心绪。

    朱元璋看着这两个儿子,心中暗自思量。

    他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们了,从两人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呼吸的轻重,都能捕捉到蛛丝马迹。

    在朱元璋的眼中,朱棡和朱标此刻就如同透明人一般。

    他们内心那些或许还未成型的想法,就像被摊开在阳光下的画卷,逐渐明晰。

    此时朱元璋仿佛能看到朱棡内心的忐忑与期待,期待自己能答应公输器相关之事。

    他也能感受到朱标内心的权衡与担忧,权衡着为求情可能带来的利弊,担忧着自己的决定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这一切都在朱元璋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眼中,无所遁形。

    “哼,你们两个,倒是好算计!”

    端坐在御案之后的朱元璋,脸色阴沉得宛若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

    他微微抬起下巴,双唇轻启,冷哼一声。

    这声冷哼虽音量不大,却似带着某种无形的重量如同重锤一般,砸在御书房略显静谧的空气中。

    瞬间让整个空间的温度仿佛都下降了几分,带着一股令人胆寒且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元璋的目光如鹰隼般犀利,在朱棡和朱标身上来回扫过,心中暗自思忖:这朝堂之上,向来是众臣各抒己见,为江山社稷殚精竭虑、出谋画策的神圣之地。

    平日里满朝文武在这里为了国家的兴衰荣辱,激烈争辩,只为能给大明王朝寻得一条长治久安之道。

    可如今自己寄予厚望的两个儿子,竟然在这关乎国之根本的朝堂上,为了一个不知所谓的公输器,公然耍起了这般上不得台面的小心思。

    想到此处,朱元璋心中的疑惑如野草般疯长。

    他不禁暗自琢磨,这公输器究竟是有着怎样非凡的魔力?

    竟能让一向稳重的朱标和冲动的朱棡,不惜在这朝堂之上联起手来,如此大费周章地为其周旋?

    是这公输器真的与江山社稷有着千丝万缕的重要联系,关乎着某些亟待解决的关键事务。

    还是说,自己的这两个儿子别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随着思索的深入,朱元璋的眉头越皱越紧。

    他的心中疑云密布,仿佛陷入了一团迷雾之中,对这公输器背后隐藏的隐情,愈发好奇起来。

    与此同时,朱元璋那敏锐的政治嗅觉也在不断发出警示。

    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中,任何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牵出隐藏在暗处的巨大阴谋。

    他暗暗警惕,莫非这公输器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正隐藏着一个足以撼动大明根基的更大阴谋?

    这阴谋的背后,又是否有其他势力在暗中推动?

    朱元璋深知自己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尽快查明真相,以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的不满与疑虑愈发浓烈。

    胸腔中像是憋闷着一股无名之火,他忍不住又冷哼了一声。

    这一声冷哼,比之前那声更添几分寒意。

    如同腊月的寒风,裹挟着彻骨的冰冷,直直地刺向朱棡和朱标。

    朱棡和朱标听到朱元璋这声宛若来自九幽的冷哼,心脏瞬间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住。

    两人心中皆是“咯噔”一下,仿佛有个沉重的铅块猛地坠入心底。

    他们本就因被父皇识破心思而忐忑不安,这声冷哼无疑是两人本就紧绷的神经上又重重地敲了一记。

    此时朱棡和朱标下意识对视一眼,在彼此慌乱的眼神中,看到了同样的恐惧与无措。

    那慌乱的眼神犹如惊弓之鸟,透露出他们内心的极度不安。

    两人深知父皇何等睿智,那敏锐的洞察力犹如鹰眼。

    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如今既然已经识破了自己的小伎俩,接下来恐怕是凶多吉少。

    一时间,两人的大脑像是被一团乱麻缠绕,完全没了主意。

    朱标和朱棡绞尽脑汁,却也想不出任何能化解眼前困境的办法。

    朱棡的手不自觉地握紧,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朱标则微微低下头,试图掩饰眼中的慌乱。

    然而微微颤抖的双肩,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此刻御书房内的气氛再度紧张起来,仿佛空气都被这紧张的氛围凝固。

    那股无形的压力,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从四面八方紧紧包裹住他们,让人喘不过气来。

    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带着沉重的枷锁,让人倍感压抑。

    墙壁上的烛火在这压抑的气氛中摇曳不定,昏黄的光影在众人脸上跳动,更添几分诡异与凝重。

    整个御书房安静得只能听到三人沉重的呼吸声,以及那令人心悸的寂静中,时间缓缓流逝的声音。

    “刚才你们说的那个死刑缓期执行,咱细细琢磨了一下,还是觉得有些不妥。

    最近这几年《御制大诰》和《大明九律》的制定,已经消耗了刑部等相关衙署的很多精力。

    倘若再增加新的法规,必定会进一步加剧这些部门的工作负担。

    咱们大明如今本来官员就比较稀缺,实在是没有办法经得起你们俩这么折腾啊!”

    朱标和朱棡站在御书房中,大气都不敢出。

    两人的心里像揣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七上八下的。

    他们本以为此次为了公输器耍的心机,必定会触怒父皇,遭受严厉的惩戒。

    朱标暗暗懊悔自己身为太子本应以身作则,却也卷入了这场看似微小,实则可能影响深远的风波之中。

    朱棡则紧张得手心满是汗水,不住地在衣摆上擦拭。

    他的心中无比忐忑,不知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严厉的惩罚?

    然而当朱元璋缓缓开口,说出只是担心人手不足才不敢贸然增加新的法律规定的这一瞬间,两人先是一愣。

    他们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仿佛还没反应过来。

    紧接着像是同时被解开了束缚的绳索,朱棡和朱标不由自主地松了一口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