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各朝古人还在议论纷纷。
既然DeepSeek这类技术能作诗,那一定能干很多别的活。
那还能应用在什么领域呢?
在各朝古人思索之际,下一个视频开始播放。
【皇帝眼中的忠与奸。】
【为什么历史上的皇帝,都喜欢靠近奸臣?】
【远离忠臣,甚至迫害忠臣?】
......
天幕话音刚落,无数皇帝心中咯噔一下,暗道不好。
忠臣会被迫害,奸臣会被偏爱。
这话让那些忠臣心中会怎么想啊?!
果然,贞观时期的朝堂上,气氛陡然凝重,空气中都带着一丝沉默。
百官们都带着一丝疑惑看向李世民。
那眼神仿佛在说,不会吧,我们对大唐,对陛下您都如此忠心,您怎会生出迫害忠良之心?!
这样的目光,让李世民有些恼怒。
他可完全没想过这样做。
他必定是喜欢忠臣,痛恨奸臣啊!
这些臣子,尤其是跟随他多年的秦王府旧臣,居然这么不懂他吗?!
正在他准备说些什么之际,魏征率先开口了。
只见魏征往身旁踏出一步,声如洪钟:
“陛下,您可万万不能做出亲小人远贤臣之举啊!”
“否则必将朝政腐败,长此以往,甚至会民生凋敝,引起社会动荡啊!”
李世民瞪了魏征一眼,有些不满的开口:
“朕还用你提醒,朕是那样的人吗?!”
......
【难道皇帝真的是那么是非不分吗?】
......
李世民很肯定的点点头,再次开口:
“就是!”
“难道朕是这么是非不分的人吗?!”
说完,他环顾了朝廷百官,语气中还带着一丝痛心疾首。
“你们难道还不懂朕吗?!”
......
永乐年间。
朱棣仿佛被揭开了伤疤。
他瞪了朱瞻基一眼。
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可不就是是非不分,宠信宦官的典型皇帝!
朱瞻基也感受到了朱棣的目光,但他不敢与其对视。
他知道,这是朱棣又想起了啥。
他心里也暗暗叫苦。
这没出世的儿子,怎么总是坑爹呀!
......
【你是当朝的一名新科状元,承蒙圣恩,被皇帝亲自典为翰林院修撰。】
【初入宫廷,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一心想要辅佐明君,成就盛世。】
【你的同窗好友王彦清,也同样入朝为官,被任命为工部主事。】
【然而,在初夏的某一天,你正在翰林院批阅典籍时,突然听闻好友王彦清因上书弹劾宰相李元贞贪污军饷,被外放至凉州那苦寒之地。】
【这不合常理呀!你不由得喃喃自语。】
【宰相李元贞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的事情,早已是朝野上下人尽皆知的秘密。】
【王彦清明明就有确凿的证据,怎么还会被外放?】
【昨日,你们还在一起慷慨激昂的讨论《贞观政要》,立志要像魏征那样做一个敢谏的直臣忠臣。】
【怎料今日,他竟然因此获罪,远赴边陲。】
【更令你不解的是,皇上不仅没有追查此事,反而惩罚了举报者。】
......
各朝古人回忆着天幕之前播放过的关于权臣的视频。
权臣与奸臣,同样大权在握,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权臣往往通过掌握军事、经济,亦或是人事等关键权力,对皇权有着直接威胁。
其中,不乏有想要篡位或废立皇帝之辈,如东汉末年饱受争议的曹操、又如西晋野心勃勃的司马昭。
当然,也有权臣是忠于皇室,忠于王朝,如东汉末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又如明朝锐意改革的张居正。
而奸臣呢,则是品行败坏、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危害国家利益。
与权臣不同,大部分奸臣不会想着篡位,而是满足一己私欲,如南宋臭名昭著的秦桧。
所以,权臣对于皇室的威胁,在于权力失控。
而奸臣的威胁,在于道德的沦丧,和私欲的膨胀。
各朝古人也看过这么多剖析皇帝处境的视频了,也逐渐领悟了一些其中的深意。
对于奸臣,清醒的皇帝,可能会对其背后的势力心生忌惮。
而昏庸的皇帝,则是沉迷奸臣的谄媚之语中。
所以,他们也有些好奇。
视频中的皇帝,究竟是哪一种?
......
【三日后,你被宣入御书房。】
【皇帝穿着明黄色龙袍,正在批阅奏章。】
【他头也不抬的问道,朕听闻你文采斐然,今日特意召你来,是想让你起草一道诏书,宣布提拔李元贞为太子太傅。】
【你听闻此言,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脑门,双手不受控制般的微微发抖,掌心渗出冷汗。】
【李元贞贪污军饷之事,早已铁证如山。】
【皇上不仅不惩处,反而要提拔他。】
......
洪武年间。
朱元璋的怒气瞬间就上来了,有些恨铁不成钢。
“这是何等荒唐之事!”
“这个皇帝,怎的如此糊涂!”
他最是不喜欢这些贪官。
明明已经证据确凿,这皇帝却是视而不见。
他可不像天幕中的这个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旦他有了任何人贪污的证据,必定会对其剥皮萱草,以儆效尤。
身旁的朱标,则是轻声说道:
“爹,兴许这是捧杀之计。”
朱元璋没好气地回应道:
咱心里当然清楚。”
“只是这个皇帝为何要将这个贪官,放在太子太傅之位上。”
太子太傅的职责,重如泰山。
他们负责教育和辅佐太子的重任,传授为君之道、治国方略,为太子未来继承皇位做准备。
甚至可以说,太子太傅还能影响王朝的兴衰。
正因如此,历史上的帝王,都会对太子太傅的人选慎之又慎。
西汉的霍光兼任太傅,实则掌控朝政。
唐代李纲、李百药等名臣担任太子太傅,皆以高尚的德行和渊博的学识闻名于世。
试问,哪一位对自己下一代寄予厚望的皇帝,不是费尽心思挑选当世大儒,或是治世能臣?
朱元璋自己也是。
在建立明朝后,他十分重视皇位继承人的培养,为此专门设立了东宫官制。
太子太傅,便是核心职位之一。
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东宫三师的人选,他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深思熟虑后才最终确定的。
所以,朱元璋对天幕中的这个皇帝实在是难以理解。
纵使要捧杀,也万不能将其放在太子太傅之位上吧!
万一,被这贪官把太子带歪了可咋办!